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4-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专刊编者按语
    2024 (4):  0-0. 
    摘要 ( 53 )   HTML ( 14 )   PDF(263KB) ( 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问题背景、结构设计与路径规划
    徐国庆, 孙帅帅
    2024 (4):  1-1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4.001
    摘要 ( 211 )   HTML ( 30 )   PDF(664KB) ( 219 )  

    “技能型社会建设”课题的提出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重要事件,它使职业教育发展从系统建设内部要素,转向了系统建设外部社会条件,核心任务是通过建设技能型社会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条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深层社会问题,满足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技能形成过程包括四个关键环节,即理性的教育选择、丰富的技能训练机会供给、有效的技能配置与合理的技能劳动成果认定,它们构成了技能型社会的基本结构。合理的教育选择观念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逻辑起点,对教育选择观念产生关键性影响的因素存在于技能训练机会供给、技能配置、技能劳动成果认定这三个环节。技能型社会建设,要根据各因素相互作用关系聚焦问题解决关键点,根据各因素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规划建设进程,根据各因素的职能归属规划技能型社会建设任务落实主体,根据各因素作用的性质设计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中国特色议题及其理论拓展
    王星, 王雪莲
    2024 (4):  12-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4.002
    摘要 ( 189 )   HTML ( 15 )   PDF(650KB) ( 269 )  

    “技能型社会”作为本土原创性概念尤其需要关注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特色议题,这是其能否有效解释中国现实问题的关键。在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社会”角色定位、劳动力市场的体制分割,以及城乡分化是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特色议题。从跨学科的“大职业教育主义”视角对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支撑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本土事实展开深入实证分析,才能从理论上丰富和充实“技能型社会”概念的适应性和解释力,也才能更好地从实践中探寻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本土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与技能型人才就业
    杨钋, 姜琳丽, 徐斯沛
    2024 (4):  23-3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4.003
    摘要 ( 249 )   HTML ( 20 )   PDF(1040KB) ( 452 )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我国应对技能短缺挑战的核心战略,其劳动力市场发展目标包括公众技能水平显著提升;产业、行业、岗位技能短缺情况明显改善;技能空间配置日趋合理。有效技能供给是达成这些目标的关键,它的实现依赖于职业教育体系、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发展目标的协同发展。实证分析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张提升了全社会的技能人才供给总规模。高职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能人才的产业转移、行业配置、岗位供给和空间分布,毕业生向高技能人才的转型受到数字/平台经济、零工经济和新就业形态的影响。为提升职业教育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支持力度,需进一步研究劳动力市场形态的新变化及其对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人才配置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合理的技能型社会发展战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全球技能发展:青年、教育与就业
    陈衍, 王佳倩, 郑潇敏
    2024 (4):  39-5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4.004
    摘要 ( 304 )   HTML ( 26 )   PDF(700KB) ( 471 )  

    全球范围内科技进步引发的产业变革,加剧了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文凭在劳动力市场的特权逐渐淡化,各国开始探索“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技能社会作为新的社会形态受到普遍关注。然而,作为劳动力市场的生力军,许多青年在技能掌握、技能适应与技能使用上面临挑战,国际青年失业问题严峻,这反映了教育系统技能供给与就业市场技能需求之间的错位与失衡。在全球化和技术变革、教育转型多元碰撞的趋势下,优化技能系统已成为国际事务,需要在全球视野下进行战略布局,遵循双重逻辑取向,既要关注终身技能形成,还应考虑各国在技能认证、技能治理与技能监测方面的合作,在纵横两种逻辑下构设全球技能发展的行动框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稳定就业如何影响技能形成——基于我国企业雇佣制度的历史考察
    李政
    2024 (4):  51-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4.005
    摘要 ( 149 )   HTML ( 15 )   PDF(962KB) ( 222 )  

    技能,尤其是专有技能的形成,需要个体扎根某一岗位长时间的耕耘和摸索,这就需要为劳动者提供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和就业保障。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国有企业执行统包统配的计划式就业,企业采取劳动竞赛、厂内师徒制、技术协作等方法促进个体的技能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公有制企业以编制制度,为部分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就业稳定的制度保障,同时进一步延续和创新了技能竞赛、基于专家工作室的师徒制、职称评定等制度促进员工的技能形成,而非公有制企业则通过签订长期合同、竞业禁止等给予雇员稳定雇佣的可信承诺,并通过强化员工忠诚教育、建立内部人才上升和流动通道、建立内部人才培养体系和劳动力市场等措施,提升员工专有技能的形成效率。本质上,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内劳动力商品化和去商品化之间的一次再平衡。企业以稳定的雇佣承诺尊重和保护劳动者作为人的特质和需求,并通过师徒传承、生涯发展、锦标赛和内培内招四大机制,发挥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这一机制还受到国家经济体制以及规范有序的行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宏观影响。未来我国的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应重点促进社会群体的稳定就业,通过积极创设稳定就业的制度环境、提升中小微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技能形成能力、提升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结构性与合规性,协助企业构筑健康稳定、可预期的劳资合作关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他们为什么愿意从事技能工作?——制度理论视角下德国青年技能投资意愿研究
    贺艳芳
    2024 (4):  63-7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4.006
    摘要 ( 123 )   HTML ( 20 )   PDF(780KB) ( 224 )  

    青年人技能投资的意愿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技能社会建设的人力资源基础。相比我国青年技能投资意愿较低而导致青年失业率较高的现实,德国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工人队伍以支撑企业生产与发展,取得了全球认可的成绩。本研究以制度理论为基础,回答了德国青年为什么愿意从事技能工作这一问题,发现影响德国青年技能投资意愿的规制性因素包括劳资关系的平等程度、工作保护程度、就业保护程度、失业保护程度和工资保护程度;规范性要素包括职业价值观、技能资格证书含金量和薪酬回报程度;认知性要素包括技能工作专业化水平、技能学习过程质量水平、发展路径多样化水平。制度的规制性要素为德国青年的技能投资意愿提供了基本保障,规范性要素从价值观和实践层面激励技能投资意愿,认知性要素通过行动者自身对技能工作的理解而转化为技能投资的内生性意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耐心资本”投入与中国青年技能学习保障
    姜蓓佳, 吴秋晨
    2024 (4):  76-8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4.007
    摘要 ( 168 )   HTML ( 17 )   PDF(679KB) ( 256 )  

    技能形成尤其是专用技能形成决定着国家和企业的竞争比较优势,专用技能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不仅受制于可得性约束,更受制于决定其可得性的保障能力。“耐心资本”对于专用技能形成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其在德国等高技能经济体中体现为通过关系协调,为专用技能形成塑造了稳定环境,承认学徒的市场雇佣属性,为其提供劳动安全保障,以及作为技能形成体系的互补品与之耦合形塑了比较优势。我国产业发展更加呼唤专用技能的形成。对青年技能学习的保障,经历了从嵌入国家经济体制的“国家-单位保障”到强调市场本位的“国家-社会保障”的演变。现存问题是:我们对于青年投身技能学习的激励,多关注补偿性而欠缺发展性,未在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就专用技能形成缔结出稳定关系;建议政府加强“耐心资本”投入,支持青年技能学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历史脉络、内在逻辑与实践理路
    赵秀华
    2024 (4):  88-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4.008
    摘要 ( 135 )   HTML ( 7 )   PDF(586KB) ( 160 )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产业结构转型背景下提高社会整体技能质量水平的战略举措。社会的技能供给与需求两端的匹配关系决定着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整体效果。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协调技能供需关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梳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历史,发现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主要经历了技能供需高度匹配、偏向失配、走向适配三大阶段,分别对应的是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制度、“双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三大形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提升职教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评价技能拥有者的技能水平、保障职教毕业生的职业生涯、为技能利益相关者带来好处等逻辑路径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应从适当设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设思路、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技能型社会建设融于一体两方面着手,深入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服务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职院校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路径研究——基于2022年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分析
    王屹, 梁晨, 史洪波, 李晓娟, 方绪军, 逯长春
    2024 (4):  97-10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4.009
    摘要 ( 188 )   HTML ( 16 )   PDF(853KB) ( 197 )  

    人才的高效与合理流动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借助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等数据,对2022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区域特征、企业特征、产业特征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粘滞率整体不高,毕业生就业流向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保持一致,存在第一、二产业比例偏低,第三产业比例偏高现象,人才培养面向区域和大型企业的要求层次上存在较大差距。据此,各高职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凸显适应特征、增强跨界思维、注重系统结构、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的适配度、灵活性、协调性和主体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能型社会建设视阈中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研究
    郑杰, 兰金林, 李梦婷
    2024 (4):  110-1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4.010
    摘要 ( 163 )   HTML ( 28 )   PDF(955KB) ( 253 )  

    多样化发展一直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方向。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对接技能型社会中技能的多层次需求、多向度培养和可持续发展3个鲜明特征做出相应变革。自20世纪90年代末高等教育扩招至今,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形式上的多样化,但是高校评价与管理机制的束缚、办学目标和育人体制的僵化以及层次重心上移带来的过度教育,使其机构间同质化倾向严重、教育供给机会单一,难以支撑技能型社会建设。为进一步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我国高等教育机构需围绕不同技能人才的认知层级要求进行分类发展,把握技能学习与积累的规律并加强横向多样性的内涵建设。同时,国家与政府也需积极推动高校评价与管理改革,营造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制度环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