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2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4-07-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教育改革与发展
    世界教育的走向
    赵勇, 赖春, 仲若君
    2024 (7):  1-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7.001
    摘要 ( 418 )   HTML ( 73 )   PDF(999KB) ( 407 )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全世界的教育投入大大增加,教育改革也如火如荼,但是教育基本没有进步,甚至还有可能是退步了。本文旨在分析出现这个矛盾现象的原因,并展望世界教育的走向。现有教育体系的生发时代及其特点造就了其具有分学段标准化操作、统一课程与评估以及过程化选拔等特征,而这些特征禁锢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制约了教育质量提升的空间、限制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使现有教育体系变无可变。在当下这个知识快速迭代的信息化时代、“机器越来越像人”的AI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人都(可)是创业者”的时代,这个教育体系再也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它不仅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的发展,也限制了人类灵活应对当下和未来社会发展不确定性的能力。基于此,我们展望了未来教育所需要具备的三大特征:可个性化、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全球化校园。我们呼吁全球教育工作者跳出现有这个以学校为主体、以班级为教学基础、以选拔为目标的教育体系的框架,带着当代和未来社会对新型人才的期许,一起畅想和创造教育的未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公平
    “后知后觉”与“随波逐流”——精英高校农村籍大学生就业能力管理的反身性叙事
    谢爱磊, 覃云云, 刘群群
    2024 (7):  15-2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7.002
    摘要 ( 230 )   HTML ( 32 )   PDF(890KB) ( 337 )  

    立足一项持续多年的追踪调研数据,从农村籍毕业生的视角和反身性叙事出发探讨了他们毕业就业时相对弱势的成因。针对质性数据的分析显示,农村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弱势在一定程度上可归因为他们不熟悉当下以个体能动性、竞争性以及理性目的,即系统行动论为核心导向的校园就业文化,本文借助参与者自己的语言将其概念化为“后知后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管理自身就业能力的策略,其总体显示出按部就班,重硬通货与机会主义的特征,本文借助参与者自己的语言将其概念化为“随波逐流”。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分析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管理及背后的文化因素,指出就业能力概念是一种社会建构,来自不同社会群体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就业能力管理内容和策略,其深受个体观念的塑造,而此往往又是早期社会化的产物,这为针对就业能力管理的结构分析开辟了道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父辈受教育程度会影响子代相对贫困吗?——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分析
    赵红霞, 张悦, 姚秀点
    2024 (7):  28-4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7.003
    摘要 ( 253 )   HTML ( 36 )   PDF(2214KB) ( 382 )  

    探寻教育减贫的实现路径是后扶贫时代发挥教育扶贫作用的关键。本研究旨在从群体差异视角探究父辈受教育程度对子代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教育减贫实践提供一定的启发与理论指导。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通过对1143户配对家庭的父辈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以及相对贫困等变量的分析,结果发现:父亲和母亲受教育程度均影响子代相对贫困且具有跨时间稳定性,父辈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子代越不容易陷入相对贫困;从纵向发展趋势上看,父亲和母亲受教育程度会直接影响相对贫困的初始水平,然后通过家庭规模的初始水平产生间接影响,再影响相对贫困变化率;母亲受教育程度会直接影响相对贫困的初始水平,通过家庭规模的初始水平产生间接影响,再间接影响相对贫困变化率;父辈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能够有效控制家庭规模大小,从而减少其子女家庭落入相对贫困境地的可能性。总之,教育减贫作用存在显著的代际效应,应进一步强化教育在后贫困时代贫困治理中的长效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
    构建中国慈善教育学科体系
    赵挺, 胡玉婷, 徐东升
    2024 (7):  42-5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7.004
    摘要 ( 95 )   HTML ( 11 )   PDF(843KB) ( 137 )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对慈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然而,从当前慈善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现有专业人才数量、价值理念、组织能力以及职业认证和制度保障方面均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慈善教育的支持,高校应抓住我国“新文科”建设的机遇,构建慈善教育的学科体系。具体途径包括:明确学科的基本范畴;设置跨学科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本土化的知识体系;组建更多元的师资队伍;搭建实践实训基地;倡导相关职业认证与政策支持。通过这些措施,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慈善教育的发展,并推动慈善事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等教育
    新建校区与高职院校债务负担——基于“双高计划”院校的实证分析
    杜思慧, 张文杰, 哈巍
    2024 (7):  53-6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7.005
    摘要 ( 156 )   HTML ( 14 )   PDF(1155KB) ( 218 )  

    本研究以“双高计划”院校为分析对象,基于2009—2016年教育经费统计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bootstrap法中介效应检验,量化分析新建校区对高职院校债务规模和结构造成的实际影响,并考察院校是否因新建校区而普遍存在“借新还旧”行为。研究发现:第一,相较于未新建校区院校,新建校区“双高”院校的债务规模显著扩大,主要由国内金融机构贷款、欠款与借款两类来源和基础建设、设备购置两类用途驱动;第二,除设备购置债务外,上述因新建校区而增长的债务规模均随“双高”院校新校区启用时间的推移而显著缩减;第三,新建校区“双高”院校并未出现明显的“借新还旧”倾向,不存在新建校区通过增加院校当年债务总量或其他用途债务量、继而增加当年债务偿还量的影响路径。基于此,思考高职院校负债建设新校区的利弊风险,提出高职院校增强自主筹资能力、全面权衡财务影响,有关部门适度提供经费与管理支持、及时监控院校隐性债务等对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接受高等教育对健康的影响效应研究
    刘凌宇, 黄依梵, 蒋凯
    2024 (7):  66-7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7.006
    摘要 ( 145 )   HTML ( 12 )   PDF(684KB) ( 190 )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回报的探讨更多地围绕物质回报,对于高等教育的非物质回报关注不足。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接受高等教育产生的健康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接受大专教育与本科及以上阶段教育产生的健康回报异质性。研究发现,接受高等教育对提升自身自评健康及认知水平和降低超重状况及抑郁水平均有显著影响;不论接受大专教育还是接受本科及以上阶段教育,均能够获得正向健康回报;与接受大专教育相比,接受本科及以上阶段的高等教育对提升自身认知水平具有更大的积极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情绪调节研究:从个体取向到人际取向
    王文岚, 蒋文艳, 尹弘飚
    2024 (7):  77-8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7.007
    摘要 ( 310 )   HTML ( 26 )   PDF(771KB) ( 778 )  

    人际互动是教师工作的基础与核心,因此教育活动充满着情绪的流动,而情绪调节亦渗透和弥漫于教师日常工作之中。教师情绪调节研究因其多学科融合的特性,发展出了三条经典的理论路径,即情绪调节、情绪劳动和情绪管理,但三条路径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化倾向,缺少对情绪调节的人际特性和动态过程的考量。近十年来,国际情绪调节研究的理论视角出现了从个体取向到人际取向的转向。人际取向的情绪调节研究经历了从萌芽期到成型期的发展历程,已发展出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模型和测量工具。鉴于教师工作鲜明的人际特性与国际情绪调节研究近来的视角转向,人际取向的教师情绪调节研究亟待学界的关注与深入探究。未来人际取向的教师情绪调节研究需留意新兴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和调适,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适应性和本土化应用问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作型学校文化何以影响教师教学策略——基于教学效能感、组织承诺的中介效应分析
    蒲蕊, 崔晓楠, 钱佳
    2024 (7):  89-9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7.008
    摘要 ( 189 )   HTML ( 20 )   PDF(778KB) ( 369 )  

    教师教学策略水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学校文化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文化环境,是影响教师教学策略改进的重要因素。以W市14个区的4594名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探究合作型学校文化对教师教学策略的影响机制,以及教学效能感、组织承诺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合作型学校文化能显著促进教师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效能感、组织承诺在合作型学校文化和教师教学策略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且教学效能感——组织承诺在合作型学校文化和教师教学策略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为持续提高教师教学策略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充分发挥校长文化领导作用,创设合作型学校文化;建立民主互助的教师团队,激发教师教学效能感;构建共生共治共享共荣的管理环境,培育教师组织承诺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外教育史
    早期儒家哲学中的教育隐喻探微
    李林
    2024 (7):  100-1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7.009
    摘要 ( 138 )   HTML ( 13 )   PDF(877KB) ( 183 )  

    隐喻作为人类语言、认知、思维乃至“存在”中的重要议题,值得关注。基于汉字的独特表意系统,早期儒家以仁义为依归,以“成人”为宗旨,借助内发扩充和外铄转化诸种譬喻,殊途同归地辨析人接受教育而“作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儒家教育隐喻中常用的玉、水、木及禾四类典型意象,皆具鲜明的自然属性及农耕特色,被借以讨论教育活动作用的对象及预期的理想。在过程层面,儒家借助诸如染色、熏香、品味、射箭,以及绳墨、规矩、影子、回声等隐喻,揭示教育的渐进、隐微、互动及规范等特征,同时呈现儒家教育重视具身经验、强调反身而诚的特征。儒家将“教-育”与“学-习”可能达至的趣妙境界、理想人格的完成以及良善秩序的实现,进行关联性的整体论述,乃至揭示教育这种世俗活动中所蕴含的“内在超越”可能。隐喻语言有其不足,却又普遍泛在。教育研究应当舍离以神秘或鄙弃态度对待隐喻,尝试超越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二元对立,从经验主义的角度切入,审视教育隐喻的指称内涵、生发机理及运用效果,同时留意辨析其内在限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对话
    交叉学科研究的机遇与陷阱——张丹与苏珊•罗伯森的对话
    张丹, [英]苏珊•罗伯森
    2024 (7):  114-1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7.010
    摘要 ( 152 )   HTML ( 13 )   PDF(733KB) ( 229 )  

    新时期国家大力提倡学科交叉,加快“双一流”建设目标,着重打破传统学科间壁垒,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学科协同交叉融合,这对提出并解决交叉学科难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真正的多学科、交叉学科及跨学科方法并不可能通过制度性的强制要求而孵化产生,且在现有实践中很难实现真正的交叉学科。那么,交叉学科研究是否必要?如何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存在哪些机遇与挑战,在学科交叉发展中又存在哪些制度性发展陷阱?针对以上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张丹副教授与剑桥大学教育学院苏珊?罗伯森教授,以对话的方式共同探讨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的机遇与陷阱。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