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06-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教育强国(特约主持: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
    我国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国际方位与强国建设的现实路径
    胡卫, 杜瑛
    2024 (6):  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6.001
    摘要 ( 242 )   HTML ( 46 )   PDF(717KB) ( 319 )  

    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供给能力是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我国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百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数、研究生规模占比及培养模式等方面还有明显短板,面对支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任务,教育强国建设亟需适应人口和经济发展特点与趋势,多路径扩大优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以改革评价制度为突破口,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链条培养机制;以理工科人才培养为依托,构建有组织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产学研联盟新机制,引领我国急需紧缺人才自主培养新范式;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与教育强国建设相适应的各级教育生均经费支出水平;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提升教育合作能级与国际影响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百年变局下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挑战与选择
    余南平, 黄昊
    2024 (6):  9-1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6.002
    摘要 ( 544 )   HTML ( 23 )   PDF(755KB) ( 618 )  

    当下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宏观角度看,世界正进入政治经济重塑期,教育对提升生产力水平、推动人类文明走出生产力停滞期至关重要。目前的逆全球化进程已经引发了全球深层次矛盾爆发,同时,颠覆性技术与产业变革在加速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新格局时,也正在对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进行着解构与重塑。在政治介入与技术力量纠缠并产生叠加影响的背景下,在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中国将主要面对美西方的教育“分级脱钩”、颠覆性技术壁垒、人工智能生态重塑等多方面的影响和挑战。唯有以中国式现代化之内在要求,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目标,才能在教育范式革命和教育“自创生”中建设和实现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
    文化资本与教育获得:中国情境中的探索与创新
    余秀兰
    2024 (6):  20-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6.003
    摘要 ( 481 )   HTML ( 20 )   PDF(979KB) ( 1025 )  

    关于中国情境中文化资本与教育获得的研究,学者们在验证布迪厄理论基础上,基于其理论“法国化”和“静态化”的不足,进行了相关拓展:探索了底层文化资本等概念,并在文化资本概念的具体测量上增加了新的内容;对于文化资本的效应进行了验证研究,特别探讨了社会背景、应试教育、文化传统、时代变迁等情境性因素对文化资本发生作用的限制;关于文化资本产生作用的机制,发现了高雅文化排斥机制之外的文化认同机制。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文化资本概念测量上的混乱、文化资本理论运用的机械性以及基于中国本土情境的创新研究不足。未来需要进一步确定文化资本概念的边界,找出中国情境中文化资本的特点及其作用机制,并关注时代变迁特别是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立足“教育”抑或立足“劳动”?——对两种通行劳动教育观的审思
    张应强, 唐宇聪
    2024 (6):  38-5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6.004
    摘要 ( 217 )   HTML ( 26 )   PDF(691KB) ( 156 )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学界主要立足教育来研究劳动和劳动教育,形成了两种通行的劳动教育观。这两种通行的劳动教育观都存在方法论缺陷:一是劳动与教育本末倒置;二是忽视了劳动和劳动教育对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规定性;三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存在片面理解;四是忽视了劳动和劳动教育与中华优秀文化和教育传统的有机联系。“劳动”是一个体现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精神的范畴,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既要立足教育来研究劳动和劳动教育,更要立足劳动来研究教育和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校价值观调查中的社会称许性反应:表现、成因与控制
    盛小敏, 石中英
    2024 (6):  51-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6.005
    摘要 ( 236 )   HTML ( 20 )   PDF(740KB) ( 381 )  

    学校价值观调查中的社会称许性反应是一个长期困扰学校价值观调查和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问题。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社会价值和文化规范的认识和认知,使其在表面上以一种符合社会期望的方式自我呈现,但实际行为与内在认知并不一致。就其表现形式而言,社会称许性反应与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呈正相关,但其中的相关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以确认学生是出于真实的价值偏好还是出于对规范的依从。此外,当涉及争议性、冲突性的伦理道德问题时,学生往往因维护自尊和面子而倾向于做出符合规范的回应,这将严重影响研究信效度。为了有效控制学校价值观调查中的社会称许性反应,可以借鉴现代化的量表编制和统计测量技术,开发体现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测量工具。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革与发展
    “大城大事”:城市群空间集聚与区域高等教育溢出效应——来自我国“两横三纵”城市群的经验证据
    马浚锋, 李雨蕙
    2024 (6):  61-7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6.006
    摘要 ( 231 )   HTML ( 14 )   PDF(1432KB) ( 322 )  

    国家顶层设计下“两横三纵”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将重塑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格局,以极点带动区域发展“从集聚中走向均衡”,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结合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有关区域经济活动及要素流动的理论基础,从空间集聚视角出发,使用2006—2020年“两横三纵”城市群内19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经济学范式,运用设置经济距离、人口密度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来表征与衡量城市群高等教育集聚程度对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经济转型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城市群内经济发展水平或人口密度接近的城市,通常有着相似的高等教育发展需求,使空间经济相邻、人口密度接近的城市群围绕高等教育规模水平形成空间集聚,由此产生的空间外溢效应带动了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进而实现区域发展“从集聚中走向均衡”。展望未来,各级政府应打破原来的以行政区划配置资源的区域发展模式,在城市群空间格局演化过程中探索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创新与路径选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减”政策影响家长再生育意愿吗?——基于全国29个省份的调查
    陈祥梅, 宁本涛
    2024 (6):  75-8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6.007
    摘要 ( 593 )   HTML ( 62 )   PDF(1058KB) ( 737 )  

    家庭生育意愿关系到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当前我国面临较大的低生育风险,低生育现象已成为常态。大多数研究聚焦于生育政策对人口的影响,忽略了教育政策的重要影响。本研究基于29个省份10341名中小学家长的调查,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实证检验“双减”政策认可度对家长再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结果发现,提高中小学家长“双减”政策认可度,可显著提升家长再生育意愿。认可“双减”政策的中小学家长的再生育意愿效应更高,平均高出14.6%,这一结果表明“双减”政策的正外部性已外溢到人口生育领域,“双减”政策对家庭再生育计划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家庭教育支出和教育焦虑在中小学家长对“双减”政策的认可度和家长再生育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应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家长对“双减”政策的认知水平,持续加大“双减”政策实施力度,强化政策配套治理,教育和人口生育领域应实施多层次综合策略,全面有效地提升国民再生育意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小学校长培训政策的变迁历程、演进逻辑及发展前瞻——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8份政策文本分析
    郅庭瑾, 刘文萍
    2024 (6):  86-10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6.008
    摘要 ( 208 )   HTML ( 19 )   PDF(1239KB) ( 315 )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78份与校长培训相关的教育政策。本研究从政策工具理论的分析视角出发,采用文本计量的研究方法,将七十多年来的校长培训政策发展划分为“曲折探索阶段”(1949—1976年)、“建章立制阶段”(1977—1989年)、“确保合格阶段”(1990—1999年)、“公平发展阶段”(2000—2012年)、“卓越引领阶段”(2013年至今)。在这些政策演进的背后,呈现出了几条清晰的逻辑脉络:政策供给从行政权威指导走向专业能力建设,价值导向从改造教育走向培养卓越校长提升教育质量,目标指向从岗位需要走向国家标准规范引领,政策执行从注重培训模式总结走向追求教育思想生成。未来校长培训的发展,要创新培训的模式体系,通过技术赋能推行数字化培训,更新专业标准并优化课程方案,构建培养教育家型校长的培训考核评价体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法治
    新形势下民办教育宏观治理的完善与创新
    董圣足, 王慧英
    2024 (6):  102-11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6.009
    摘要 ( 151 )   HTML ( 11 )   PDF(685KB) ( 165 )  

    过去一个阶段,我国民办教育宏观治理重在通过推进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破解政策瓶颈,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以2018年以来国家层面系列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及实施为标志,民办教育制度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民办教育宏观治理步入以鼓励公益办学为重点的全面规范期。新形势下,服务服从于教育强国建设,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要按照分类管理的基本架构,遵循“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多元治理、依法治理”的总体思路,厘清治理逻辑,完善治理体系,创新治理方式,使民办教育在发展中走向制度化规范,在规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外教育史
    革命课程话语的诞生——论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课程改革
    刘正伟, 水鑫怡
    2024 (6):  112-1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6.010
    摘要 ( 132 )   HTML ( 9 )   PDF(841KB) ( 181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的课程改革,创造性地建构了承载着红色文化的革命课程话语,其形成经历了全民族抗战的国防课程、提高质量的正规化课程、联系实际的本土化课程、转向文化知识的新型正规化课程四个历史阶段。革命课程话语的知识谱系与内涵集中地反映在政治、国文、历史三科之中,表现出贯穿唯物主义精神,促进语言文字大众化,以人民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等价值取向。革命课程话语的文化实践与价值意蕴体现在充分发挥育人价值,发扬人的主体自觉性;推动民族解放与独立,形成民族认同;造就民族国家共同体,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承载红色文化,形成革命的优良传统,探索出了一条本土化的中国课程道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对话
    知识、想象力与深度学习——与吉莉安•贾德森教授关于基兰•伊根的研究的对话
    李新, 郭元祥, 容翠, [加]吉莉安•贾德森(Gillian Judson)
    2024 (6):  125-1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6.011
    摘要 ( 249 )   HTML ( 25 )   PDF(798KB) ( 530 )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基兰?伊根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富有想象力的教育”“深度学习研究项目”等研究,系统地探讨了课程知识、学习、理解、想象与想象力的本质,以及知识理解的本质与类型、知识与想象力的关系,开发了想象力培养的认知工具,提出了在学科教学中培育学生想象力的教学策略。在深度学习研究中,建立了深度学习的知识标准和教学基本准则。2006年以来,针对我国中小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组建了深度教学研究团队。围绕教学价值观、课程知识观、教学过程观和学习活动观的转变,采取3K研究方式,探讨了指向核心素养的教与学的理念与策略,并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围绕基兰?伊根教授关于知识、想象力与深度学习研究等方面的创新贡献,对话和访谈西蒙菲莎大学吉莉安?贾德森教授,以期为我国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破解核心素养发展的难题提供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