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特,席尔瓦.(2014).二十世纪以来的社会理论(瞿铁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陈晨.(2016).基于精准视角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问题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2),158,162. 陈奎息,张建成.(2009).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代蕊华,于璇.(2017).教育精准扶贫:困境与治理路径.教育发展研究,(7),9-15,30. 高飞.(2013).少数民族地区连片开发扶贫模式的实践与反思.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73-80. 侯钧生.(2006).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李兴洲.(2017).公平正义:教育扶贫的价值追求.教育研究,(3),31-37. 刘军豪,许峰华.(2016).教育扶贫:从"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44-53. 刘新龙.(2016).基于AGIL模型的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研究. 滁州学院学报,(6),102-106. 森.(2013).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石中英.(2015).教育公平政策终极价值指向反思.探索与争鸣,(5),4-6. 宋乃庆,李森,朱德全.(2014).中国义务教育发展报告2013.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 孙立平.(2006).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嘉毅,封清云,张金.(2016).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教育研究,(7),12-21. 魏梦佳,乌梦达.(2017).2016年我国民族八省区402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自:http://www.bj.xinhuanet.com/jzzg/2017-03/17/c_1120649574.htm.[2017-10-17] 沃特斯.(2000).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吴立保,王达,孙薇.(2017).大学共同治理的行动结构与路径选择.教育发展研究,(5),39-45. 吴霓,王学男.(2017).教育扶贫政策体系的政策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3),76-84. 习近平.(1992).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应星.(2011)."气"与抗争政治——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张明菊,李沛武.(2015).基于"AGIL"模型的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模式探析.煤炭高等教育,(1),102-105. 张鸣.(2001).乡村社会权力与文化结构的变迁.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张翔.(2016).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探究.教育导刊,(6),23-26. 张学敏,史利平.(2012).文化-教育-经济共生机制:西南民族地区教育反贫困战略选择.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48-53. 赵曦.(2009).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郑彬.(2017).30个民族自治州经济后发赶超迹象明显.经济日报,2017-07-17(3). 周秀平,赵红.(2016).教育扶贫政策和重大行动.司树杰,王文静,李兴洲主编.(2016).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