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24, Vol. 42 ›› Issue (11): 95-110.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11.006
郑永和, 杨宣洋, 陶丹, 杨杰
接受日期:
2024-08-26
出版日期:
2024-11-01
发布日期:
2024-10-18
基金资助:
Yonghe Zheng, Xuanyang Yang, Dan Tao, Jie Yang
Accepted:
2024-08-26
Online:
2024-11-01
Published:
2024-10-18
摘要:
建设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基础性工程,而坚实的科学教育研究则是其关键支撑。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教育关键政策和重要事件的基础上,本文将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程厘定为四个阶段:恢复调整期、快速发展期、创新探索期和系统建设期,并以“政策—建制—研究”的分析框架梳理了各个阶段的进展,描绘了我国科学教育过去四十余年的历史沿革图景。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发展动力、基础保障和知识生产三个维度剖析了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发展逻辑,并从“构建科学教育资助体系”“凝练关键科学研究问题”“组建跨学科研究共同体”“开展多元实证研究”和“联动政策和实践多主体参与”五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我国科学教育研究未来发展的具体建议。
郑永和, 杨宣洋, 陶丹, 杨杰. 中国科学教育研究:历史沿革、发展逻辑与未来展望[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11): 95-110.
Yonghe Zheng, Xuanyang Yang, Dan Tao, Jie Yang.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Historical Evolution, Logic of Development, and Future Prospects[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2024, 42(11): 95-110.
邴杰, 刘恩山. 科学教育中社会性科学议题研究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22 23 1 47 52 邴杰, 刘恩山. (2022). 科学教育中社会性科学议题研究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3(1), 47—52. | |
蔡铁权. STS教育和科学教育改革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 6 11 蔡铁权. (2002). STS教育和科学教育改革.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6—11. | |
蔡铁权, 陈丽华. 我国科学教育研究述评 全球教育展望 2011 40 06 74 83 蔡铁权, 陈丽华. (2011). 我国科学教育研究述评. 全球教育展望,40(06), 74—83. | |
蔡铁权, 姜旭英. 浙江省综合科学课程改革二十年 全球教育展望 2008 9 65 70 蔡铁权, 姜旭英. (2008). 浙江省综合科学课程改革二十年. 全球教育展望,9,65—70. | |
陈红, 吴燕坤, 田甜. 基于学习进阶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6 13 28 30 陈红, 吴燕坤, 田甜. (2016). 基于学习进阶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3,28—30. | |
崔鸿, 朱家华, 张秀红. 基于项目的STEAM学习探析: 核心素养的视角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4 54 61, 135—136 崔鸿, 朱家华, 张秀红. (2017). 基于项目的STEAM学习探析: 核心素养的视角.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54—61, 135—136. | |
邓阳. (2016). 科学论证及其能力评价研究 .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 |
丁邦平. HPS教育与科学课程改革 比较教育研究 2000 6 6 12 丁邦平. (2000). HPS教育与科学课程改革. 比较教育研究,6,6—12. | |
丁邦平. 全球化视野下学校科学教育改革的观察与反思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1 20 05 10 17 丁邦平. (2021). 全球化视野下学校科学教育改革的观察与反思.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 10—17. | |
丁邦平, 罗星凯. 论科学教育研究与科学教育改革 教育研究 2008 2 75 80 丁邦平, 罗星凯. (2008). 论科学教育研究与科学教育改革. 教育研究,2,75—80. | |
丁邦平, 王飞. 建立独立建制的科学教育学刍议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2 02 58 69 丁邦平, 王飞. (2012). 建立独立建制的科学教育学刍议.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02,58—69. | |
范涌峰, 宋乃庆. 教育研究科学化: 限度与突破 教育研究 2016 37 1 94 101 范涌峰, 宋乃庆. (2016). 教育研究科学化: 限度与突破. 教育研究,37(1), 94—101. | |
范增. (2013). 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研究. 重庆:西南大学博士论文. | |
方红峰. 论初中《科学》课程教材的设计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2 10 6 13 方红峰. (2002). 论初中《科学》课程教材的设计. 课程. 教材. 教法,10,6—13. | |
冯季林. 论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教育科学 1999 1 12 14 冯季林. (1999). 论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教育科学,1,12—14. | |
冯爽.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释疑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 1 4 冯爽. (2012).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释疑.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1—4. | |
高凌飚. 教材评价维度与标准 教育发展研究 2007 12 8 12 高凌飚. (2007). 教材评价维度与标准. 教育发展研究,12,8—12. | |
高潇怡, 孙慧芳. 当前国际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跨学科概念探析——以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为例 教育学报 2019 6 25 33 高潇怡, 孙慧芳. (2019). 当前国际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跨学科概念探析——以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为例. 教育学报,6,25—33. | |
郭玉英, 曲亮生. 世界范围内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1 1 71 75 郭玉英, 曲亮生. (2001). 世界范围内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 课程. 教材. 教法,1,71—75. | |
郭玉英, 姚建欣. 基于核心素养学习进阶的科学教学设计 课程·教材·教法 2016 11 64 70 郭玉英, 姚建欣. (2016). 基于核心素养学习进阶的科学教学设计. 课程·教材·教法,11,64—70. | |
郭元婕. 《科学素养》之概念辨析 比较教育研究 2004 11 12 15 郭元婕. (2004). 《科学素养》之概念辨析. 比较教育研究,11,12—15. | |
韩葵葵. (2016). 中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 |
韩泽宇, 苏咏梅. “科学思维”及其层次刍议——基于国际科学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 物理教学 2023 1 7 10 韩泽宇, 苏咏梅. (2023). “科学思维”及其层次刍议——基于国际科学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 物理教学,1,7—10. | |
何鹏. (2017). 理科教师课堂教学表现的测量与评价研究——以“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概念教学为例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 |
何善亮. 科学教育研究30年: 历程、成就与反思 当代教育评论(第10辑) 2020 117 141 何善亮. (2020). 科学教育研究30年: 历程、成就与反思. 当代教育评论(第10辑),117—141. | |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教育学刊 2016 10 1 3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2016).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教育学刊,10,1—3. | |
胡华. 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上海教育科研 2020 01 29 34 胡华. (2020). 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上海教育科研,01,29—34. | |
胡久华, 罗铖吉, 王磊, 等. 在中学课堂中开展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探索 教育学报 2018 5 47 54 胡久华, 罗铖吉, 王磊, 等. (2018). 在中学课堂中开展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探索. 教育学报,5,47—54. | |
胡卫平. 聚焦必备特征: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中国教育学刊 2022a 10 7 11 胡卫平. (2022a). 聚焦必备特征: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中国教育学刊,10,7—11. | |
胡卫平. 为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创建高质量义务教育科学课程 全球教育展望 2022b 51 6 67 74 胡卫平. (2022b). 为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创建高质量义务教育科学课程. 全球教育展望,51(6), 67—74. | |
胡咏梅, 刘雅楠, 翟东升. 我国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教育学报 2023 19 5 162 182 胡咏梅, 刘雅楠, 翟东升. (2023). 我国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教育学报,19(5), 162—182. | |
黄浩. (2022). 共赴一场“科学盛宴”. 中国教师报, 2022-11-09(13). | |
黄晓. (2010). 体现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基于HPS的视角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 |
蒋永贵, 项红专, 金鹏. 科学探究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5 12 60 64 蒋永贵, 项红专, 金鹏. (2005). 科学探究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课程. 教材. 教法,12,60—64. | |
李春密, 梁洁, 蔡美洁. 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结构模型初探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4 6 86 90 李春密, 梁洁, 蔡美洁. (2004). 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结构模型初探. 课程. 教材. 教法,6,86—90. | |
李高峰, 刘恩山.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倡导的科学探究 教育科学 2009 5 87 91 李高峰, 刘恩山. (2009).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倡导的科学探究. 教育科学,5,87—91. | |
李娟, 陈玲, 李秀菊, 等. 我国小学科学教师和科学教育基础设施现状分析研究 科普研究 2017 12 05 58 62+70+109—110 李娟, 陈玲, 李秀菊, 等. (2017). 我国小学科学教师和科学教育基础设施现状分析研究. 科普研究,12(05), 58—62+70+109—110. | |
李均. 论实证主义范式及其对教育学的意义 教育研究 2018 7 41 48 李均. (2018). 论实证主义范式及其对教育学的意义. 教育研究,7,41—48. | |
李玲玲, 李梦媛. 日本超级科学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经验与启示 人民教育 2024 2 74 78 李玲玲, 李梦媛. (2024). 日本超级科学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经验与启示. 人民教育,2,74—78. | |
李秀菊, 等. (2020). 面向新时代的科学教育. 王挺, 李秀菊 (主编), 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报告(2019)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李雁冰, 刁彭成. 科学教育中“迷思概念”初探 全球教育展望 2006 5 65 68 李雁冰, 刁彭成. (2006). 科学教育中“迷思概念”初探. 全球教育展望,5,65—68. | |
廖伯琴. 例析课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学的功能 中国教育学刊 2008 1 65 66 廖伯琴. (2008). 例析课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学的功能. 中国教育学刊,1,65—66. | |
林长春, 陈文平, 曹静, 等. 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课程·教材·教法 2012 1 82 88 林长春, 陈文平, 曹静, 等. (2012). 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课程·教材·教法,1,82—88. | |
刘晟, 刘恩山. 学习进阶: 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 教育学报 2012 8 2 81 87 刘晟, 刘恩山. (2012). 学习进阶: 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 教育学报,8(2), 81—87. | |
刘德华. 论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嘉应大学学报 2000 1 81 85 刘德华. (2000). 论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嘉应大学学报,1,81—85. | |
刘恩山.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变化及其影响 人民教育 2017 7 46 49 刘恩山. (2017).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变化及其影响. 人民教育,7,46—49. | |
刘坚, 魏锐, 刘晟, 等. 《面向未来: 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3 17 21,113 刘坚, 魏锐, 刘晟, 等. (2016). 《面向未来: 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17—21,113. | |
刘强. 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新遵循——《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解读 人民教育 2020 1 33 35 刘强. (2020). 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新遵循——《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解读. 人民教育,1,33—35. | |
刘雪立. 基于Web of Science和ESI数据库高被引论文的界定方法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 23 6 975 978 刘雪立. (2012). 基于Web of Science和ESI数据库高被引论文的界定方法.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3(6), 975—978. | |
柳秀峰. 论我国科学教育的危机与对策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88 2 18 21 柳秀峰. (1988). 论我国科学教育的危机与对策. 教育研究与实验,2,18—21. | |
路甬祥. 关于新世纪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0 3 164 166 路甬祥. (2000). 关于新世纪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刊,3,164—166. | |
律智赢, 马勇军, 姜雪青. 近十年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展望 化学教学 2020a 6 19 25 律智赢, 马勇军, 姜雪青. (2020a). 近十年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展望. 化学教学,6,19—25. | |
律智赢, 马勇军, 姜雪青, 王晶莹. 近十年我国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展望 物理教师 2020b 41 6 2 6,10 律智赢, 马勇军, 姜雪青, 王晶莹. (2020b). 近十年我国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展望. 物理教师,41(6),2—6,10. | |
罗星凯. 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必须正视的问题 全球教育展望 2004 33 3 43 46 罗星凯. (2004). 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必须正视的问题. 全球教育展望,33(3), 43—46. | |
罗莹. 物理核心素养研究: 物理知识与物理观念 物理教师 2018 39 6 2 6 罗莹. (2018). 物理核心素养研究: 物理知识与物理观念. 物理教师,39(6), 2—6. | |
马宏佳. (2005). 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 |
孟建伟. 试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根源——从科学观与人文观的角度看 教育研究 2004 1 26 31 孟建伟. (2004). 试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根源——从科学观与人文观的角度看. 教育研究,1,26—31. | |
弭乐, 郭玉英. 概念学习进阶与科学论证整合的教学设计研究 课程. 教材. 教法 2018 38 5 90 98 弭乐, 郭玉英. (2018). 概念学习进阶与科学论证整合的教学设计研究. 课程. 教材. 教法,38(5), 90—98. | |
弭乐, 郭玉英, 刘述勇. 科学论证教学中教师提问角色的变化及其对学生口头论证表现的影响研究 教师教育研究 2018 4 65 72 弭乐, 郭玉英, 刘述勇. (2018). 科学论证教学中教师提问角色的变化及其对学生口头论证表现的影响研究. 教师教育研究,4,65—72. | |
缪蓉, 董倩. 国内学习科学现状研究 开放学习研究 2018 3 20 26,42 缪蓉, 董倩. (2018). 国内学习科学现状研究. 开放学习研究,3,20—26,42. | |
裴新宁. “学习者共同体”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建构主义教学观在综合理科教学中的实践之一 全球教育展望 2001 3 10 15 裴新宁. (2001). “学习者共同体”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建构主义教学观在综合理科教学中的实践之一. 全球教育展望,3,10—15. | |
裴新宁. 重新思考科学教育的若干概念与实施途径 中国教育学刊 2022 10 19 24 裴新宁. (2022). 重新思考科学教育的若干概念与实施途径. 中国教育学刊,10,19—24. | |
彭蜀晋. 探究教学论析 化学教育 2002 23 4 4 10,16 彭蜀晋. (2002). 探究教学论析. 化学教育,23(4), 4—10,16. | |
钱扬义, 杜永锋, 李佳, 等. 掌上实验室(Lab in Hand)的特点及其功能 电化教育研究 2003 10 59 62 钱扬义, 杜永锋, 李佳, 等. (2003). 掌上实验室(Lab in Hand)的特点及其功能. 电化教育研究,10,59—62. | |
乔际平, 孙海滨.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STS教育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4 113 118 乔际平, 孙海滨. (2000).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STS教育.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113—118. | |
宋晓东, 杨崝源, 肖捷, 等. 馆校结合初中地理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初探——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 地理教学 2019 24 46 50,9 宋晓东, 杨崝源, 肖捷, 等. (2019). 馆校结合初中地理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初探——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 地理教学,24,46—50,9. | |
宋雪, 马勇军, 姜雪青, 等. 近十年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展望 地理教学 2020 24 4 8 宋雪, 马勇军, 姜雪青, 等. (2020). 近十年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展望. 地理教学,24,4—8. | |
唐斌, 尹艳秋. 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兼论科学的人文教育价值 教育研究 1997 11 22 25+80 唐斌, 尹艳秋. (1997). 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兼论科学的人文教育价值. 教育研究,11,22—25+80. | |
唐芊尔. (2023). “国优计划”: 支持“双一流”高校为中小学输送好老师. 光明日报, 2023-07-28(12). | |
唐小为, 丁邦平. “科学探究”缘何变身“科学实践”? 教育研究 2012 33 11 141 145 唐小为, 丁邦平. (2012). “科学探究”缘何变身“科学实践”?. 教育研究,33(11),141—145. | |
陶丹, 杨杰, 赵芳芳, 等. 美国科学教育研究资助体系分析及其启示 中国科学基金 2024 38 2 271 278 陶丹, 杨杰, 赵芳芳, 等. (2024). 美国科学教育研究资助体系分析及其启示. 中国科学基金,38(2),271—278. | |
田伟, 辛涛, 胡卫平. 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 关键问题与对策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03 82 91 田伟, 辛涛, 胡卫平. (2021). 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 关键问题与对策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82—91. | |
王保艳, 冯永刚. 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探析 中国教育学刊 2015 4 96 100 王保艳, 冯永刚. (2015). 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探析. 中国教育学刊,4,96—100. | |
王碧梅, 胡卫平. 科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建构——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的调查分析 教师教育研究 2016 6 65 74 王碧梅, 胡卫平. (2016). 科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建构——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的调查分析. 教师教育研究,6,65—74. | |
王后雄, 孙妍. 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脉络爬梳、发展逻辑与未来展望 中国电化教育 2024 7 8 13 王后雄, 孙妍. (2024). 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脉络爬梳、发展逻辑与未来展望. 中国电化教育,7,8—13. | |
王健, 刘恩山. “科学本质”的研究及其进展 生物学通报 2007 6 38 40 王健, 刘恩山. (2007). “科学本质”的研究及其进展. 生物学通报,6,38—40. | |
王晶莹, 张跃, 张洋. 中学物理教师对科学模型教育认识的实证研究 全球教育展望 2016 45 2 93 105 王晶莹, 张跃, 张洋. (2016). 中学物理教师对科学模型教育认识的实证研究. 全球教育展望,45(2), 93—105. | |
王晶莹, 周丹华, 杨洋, 等. 科学高阶思维: 内涵价值、结构功能与实践进路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23 02 11 18 王晶莹, 周丹华, 杨洋, 等. (2023). 科学高阶思维: 内涵价值、结构功能与实践进路. 现代远距离教育,02,11—18. | |
王磊. 专题: 学科能力及其表现研究 教育学报 2016 4 45 王磊. (2016). 专题: 学科能力及其表现研究. 教育学报,4,45. | |
王民, 黄劲松, 蔚东英. “地理实践力”水平划分标准与案例研究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7 17 19 22 王民, 黄劲松, 蔚东英. (2017). “地理实践力”水平划分标准与案例研究.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7,19—22. | |
王素, 张永军, 方勇, 等. 科学教育: 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国际科学教育战略与发展路径研究 中国教育学刊 2022 10 25 31 王素, 张永军, 方勇, 等. (2022). 科学教育: 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国际科学教育战略与发展路径研究. 中国教育学刊,10,25—31. | |
王祖浩, 杨玉琴. 基于Rasch模型的“化学实验认知能力”测验工具编制及测评研究 化学教育 2012 33 9 95 102,108 王祖浩, 杨玉琴. (2012). 基于Rasch模型的“化学实验认知能力”测验工具编制及测评研究. 化学教育,33(9), 95—102,108. | |
韦钰. 我国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历史与展望 科普研究 2008 04 6 10 韦钰. (2008). 我国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历史与展望. 科普研究,04,6—10. | |
韦钰. “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的起步 基础教育课程 2019 19 7 13 韦钰. (2019). “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的起步. 基础教育课程,19,7—13. | |
魏锐, 刘坚, 白新文, 等.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 02 20 28 魏锐, 刘坚, 白新文, 等. (2020).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8(02),20—28. | |
魏晓东, 于冰, 于海波. 美国STEAM教育的框架、特点及启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 4 40 46, 134—135 魏晓东, 于冰, 于海波. (2017). 美国STEAM教育的框架、特点及启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5(4),40—46, 134—135. | |
吴俊明.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化学教学 2016 11 3 8,23 吴俊明. (2016).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化学教学,11,3—8,23. | |
向小薇, 周建中. 科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问题与建议 中国教育学刊 2022 10 1 6+54 向小薇, 周建中. (2022). 科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问题与建议. 中国教育学刊,10,1—6+54. | |
项贤明. 论教育科学中的实证问题 教育学报 2017 13 4 17 24 项贤明. (2017). 论教育科学中的实证问题. 教育学报,13(4), 17—24. | |
邢红军. 原始问题教学: 物理教育改革的新视域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7 5 51 57 邢红军. (2007). 原始问题教学: 物理教育改革的新视域. 课程. 教材. 教法,5,51—57. | |
徐宁, 郭玉英. 国外物理概念转变研究: 借鉴与启示 课程 2009 6 92 96 徐宁, 郭玉英. (2009). 国外物理概念转变研究: 借鉴与启示. 课程,6,92—96. | |
严晓梅, 裴新宁, 郑永和. 我国科学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科学与社会 2018 8 03 13 21 严晓梅, 裴新宁, 郑永和. (2018). 我国科学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科学与社会,8(03), 13—21. | |
杨杰, 郭玉英. (2019).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本质教育研究. 课程. 教材. 教法, 39(07),113—119. | |
杨乐, 刘丽丹. 我国STEM教育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基于CNKI核心期刊和CSSCI的可视化分析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1 8 1 7 杨乐, 刘丽丹. (2021). 我国STEM教育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基于CNKI核心期刊和CSSCI的可视化分析. 中国教育信息化,8,1—7. | |
杨叔子. 绿色教育: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 教育研究 2002 11 12 16 杨叔子. (2002). 绿色教育: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 教育研究,11,12—16. | |
杨玉良. 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科学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学刊 2022 10 1 杨玉良. (2022). 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科学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学刊,10,1. | |
姚建欣, 郭玉英. 为学生认知发展建模: 学习进阶十年研究回顾及展望 教育学报 2014 5 35 42 姚建欣, 郭玉英. (2014). 为学生认知发展建模: 学习进阶十年研究回顾及展望. 教育学报,5,35—42. | |
叶宝生, 冯煤生. “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分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 18 20,33 叶宝生, 冯煤生. (2013). “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分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18—20,33. | |
叶兆宁, 杨冠楠, 周建中. 基于“大概念”的馆校结合STEM主题活动的设计剖析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19 5 15 20,92 叶兆宁, 杨冠楠, 周建中. (2019). 基于“大概念”的馆校结合STEM主题活动的设计剖析.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5,15—20,92. | |
余自强. 综合理科课程与科学方法教育——从浙江省初中《自然科学》课程谈起 课程. 教材. 教法 1998 10 6 9 余自强. (1998). 综合理科课程与科学方法教育——从浙江省初中《自然科学》课程谈起. 课程. 教材. 教法,10,6—9. | |
袁维新.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本质教育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4 7 68 73 袁维新. (2004).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本质教育. 课程. 教材. 教法,7,68—73. | |
袁维新. HPS教育: 一种新的科学教育范式 教育科学研究 2010 7 48 51,55 袁维新. (2010). HPS教育: 一种新的科学教育范式. 教育科学研究,7,48—51,55. | |
袁振国. 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 3 4 17,168 袁振国. (2017). 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5(3), 4—17,168. | |
曾宁, 张宝辉, 王群利. 近十年国内外STEM教育研究的对比分析——基于内容分析法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8 5 27 38 曾宁, 张宝辉, 王群利. (2018). 近十年国内外STEM教育研究的对比分析——基于内容分析法. 现代远距离教育,5,27—38. | |
曾琦. 二十世纪我国科学教育回顾 学科教育 1999 08 1 5 曾琦. (1999). 二十世纪我国科学教育回顾. 学科教育,08,1—5. | |
张宝辉, 张红霞, 彭蜀晋. 全球化背景下的科学教育发展与变革——2012国际科学教育研讨会综述 全球教育展望 2013 4 120 128 张宝辉, 张红霞, 彭蜀晋. (2013). 全球化背景下的科学教育发展与变革——2012国际科学教育研讨会综述. 全球教育展望,4,120—128. | |
张红霞. 建构主义对科学教育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教育研究 2003 7 79 84 张红霞. (2003). 建构主义对科学教育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教育研究,7,79—84. | |
张晶. HPS(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 一种新的科学教育范式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8 9 83 87 张晶. (2008). HPS(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 一种新的科学教育范式. 自然辩证法研究,9,83—87. | |
张军, 朱旭东. 重构科学教师教育体系 教育研究 2023 44 06 27 35 张军, 朱旭东. (2023). 重构科学教师教育体系. 教育研究,44(06), 27—35. | |
张黎, 赵磊磊. 我国科学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变迁逻辑与未来展望 教育学术月刊 2023 11 88 95,112 张黎, 赵磊磊. (2023). 我国科学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变迁逻辑与未来展望. 教育学术月刊,11,88—95,112. | |
张秋杰, 鲁婷婷, 王铟. 国内外科普场馆馆校结合研究 开放学习研究 2017 5 20 26 张秋杰, 鲁婷婷, 王铟. (2017). 国内外科普场馆馆校结合研究. 开放学习研究,5,20—26. | |
张一鸣, 王健, 白欣, 等. 美国NSTA科学教师培养标准变革及启示 课程. 教材. 教法 2021 41 12 130 136 张一鸣, 王健, 白欣, 等. (2021). 美国NSTA科学教师培养标准变革及启示. 课程. 教材. 教法,41(12),130—136. | |
赵占良, 谭永平.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彰显教材育人价值 课程. 教材. 教法 2020 40 1 82 89 赵占良, 谭永平. (2020).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彰显教材育人价值. 课程. 教材. 教法,40(1), 82—89. | |
郑俊杰. 紧抓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建设——全国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发展论坛南京分论坛成功召开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23 7 81 郑俊杰. (2023). 紧抓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建设——全国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发展论坛南京分论坛成功召开. 湖北教育(科学课),7,81. | |
郑永和, 李佳, 吴军其, 等. 我国小学科学教师教学实践现状及影响机制 中国远程教育 2022 11 46 57 郑永和, 李佳, 吴军其, 等. (2022). 我国小学科学教师教学实践现状及影响机制. 中国远程教育,11,46—57. | |
郑永和, 杨宣洋, 王晶莹, 等. 我国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现状、影响与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4 1 21 郑永和, 杨宣洋, 王晶莹, 等. (2023). 我国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现状、影响与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1(4), 1—21. | |
郑永和, 杨宣洋, 袁正, 等. 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 内涵和框架 中国教育学刊 2022 10 12 18 郑永和, 杨宣洋, 袁正, 等. (2022). 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 内涵和框架. 中国教育学刊,10,12—18. | |
郑永和, 张登博, 王莹莹, 等. (2023). 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改革: 需求、问题与对策. 自然辩证法研究, 39(10). | |
郑长龙. 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重大变化及解析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18 9 41 47 郑长龙. (2018). 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重大变化及解析. 化学教育(中英文),9,41—47. | |
中国科学院学部“面向21世纪发展我国科学教育的建议” 研究组. (2000). 面向21世纪发展我国科学教育的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刊,5. | |
周济. 全面开展质量监测 建立健全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人民教育 2008 5 2 3 周济. (2008). 全面开展质量监测 建立健全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人民教育,5,2—3. | |
周作宇. 没有科学, 何来主义?——为教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辩护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 4 17 25 周作宇. (2001). 没有科学, 何来主义?——为教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辩护.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17—25. | |
朱军文, 马银琦. 教育实证研究这五年: 特征、趋势及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 9 16 35 朱军文, 马银琦. (2020). 教育实证研究这五年: 特征、趋势及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8(9), 16—35. | |
朱旭东. 论“国培计划”的价值 教师教育研究 2010 6 3 8,25 朱旭东. (2010). 论“国培计划”的价值. 教师教育研究,6,3—8,25. | |
朱幼文. “馆校结合”中的两个“三位一体”——科技博物馆“馆校结合”基本策略与项目设计思路分析 中国博物馆 2018 4 91 98 朱幼文. (2018). “馆校结合”中的两个“三位一体”——科技博物馆“馆校结合”基本策略与项目设计思路分析. 中国博物馆,4,91—98. | |
朱玉军, 王香凤. 科学思维: 内涵、要素与方法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4 1 9 14 朱玉军, 王香凤. (2024). 科学思维: 内涵、要素与方法. 化学教育(中英文),1,9—14. | |
Anderson, C. W., de los Santos, E. X., Bodbyl, S., Covitt, B. A., et al. Designing educational systems to support enactment of the 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18 55 7 1026 1052 Anderson, C. W., de los Santos, E. X., Bodbyl, S., Covitt, B. A., et al. (2018). Designing educational systems to support enactment of the 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55(7), 1026—1052. | |
Fensham, P. J. (2004). Defining an Identity: The Evolu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as a Field of Research (Vol. 20).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 |
Gibbons, M., Limoges, C., Scott, P., et al. (1994). 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 |
Hines, P. J., Mervis, J., Mccartney, M., et al. Plenty of challenges for all Science 2013 340 6130 290 291 Hines, P. J., Mervis, J., Mccartney, M., et al. (2013). Plenty of challenges for all. Science, 340(6130), 290—291. | |
Lederman, N. G., Zeidler, D. L., Lederman, J. S. (2023).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cience Education: Volume III.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 |
Liang, L. L., Liu, X., Fulmer, G. W. (Eds. ). (2017). Chinese Science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Policy, Practice, and Research. Springer Netherlands. | |
Liang, L. L., Liu, X., Fulmer, G. W. (Eds. ). (2017). Chinese Science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Policy, Practice, and Research. Springer Netherlands. | |
Lin, T. J., Lin, T. C., Potvin, P., et al. (2024). Research trends in science education from 2018 to 2022: A systematic content analysis of publications in selected journ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29. | |
Linn, M. C., Gerard, L., Matuk, C., et al. Science education: From separation to integration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2016 40 1 529 587 Linn, M. C., Gerard, L., Matuk, C., et al. (2016). Science education: From separation to integration.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40(1), 529—587. | |
Liu, X., Liang, L. L., & Liu, E.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Challenges and promi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12 34 13 1961 1970 Liu, X., Liang, L. L., & Liu, E. (2012).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Challenges and promi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4(13), 1961—1970. | |
Luo, K., Saleh, S., Zhang, P., et al. (2023).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trends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from 2017–2021: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in selected journ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Education, 12(2), 2212585X2311754. | |
Nathan, M. J., Sawyer, R. K. (2022). Foundations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In R. K. Sawyer (Eds. ),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3rd ed., pp. 27–5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Penuel, W. R., Phillips, R. S., Harris, C. J. Analysing teachers’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from integrity and actor-oriented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014 46 6 751 777 Penuel, W. R., Phillips, R. S., Harris, C. J. (2014). Analysing teachers’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from integrity and actor-oriented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46(6), 751—777. | |
Songer, N. B., Kali, Y. (2022). Science Education and the Learning Sciences: A Coevolutionary Connection. In R. K. Sawyer (Eds. ),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3rd ed., pp. 486–50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Taber, K. S. (2017). Science Education as a Field of Scholarship. In K. S. Taber & B. Akpan (Eds.), Science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Course of Companion Sense Publishers. | |
Tan, K. C. D., Kim, M. (2012). Issues and Challenges: Impacting Practice and Policy. In K. C. D. Tan & M. Kim (Eds. ), 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Moving Forward (pp. 333–336). Springer Netherlands. | |
Wang, L., Zhu, Y., Jiang, Y., et al. (2016).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in Mainland China. In M. -H. Chiu (Eds. ),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Asia: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p. 17–39). Springer Singapore. | |
Wang, S., Chen, Y., Lv, X., et al. Hot topics and frontier evolu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A bibliometric mapping from 2001 to 2020 Science & Education 2023 32 3 845 869 Wang, S., Chen, Y., Lv, X., et al. (2023). Hot topics and frontier evolu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A bibliometric mapping from 2001 to 2020. Science & Education, 32(3), 845—869. | |
White House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2024). 2023 Progress Repor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ederal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Education Strategic Plan. Retrieved from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4/04/2023-CoSTEM-Progress-Report.pdf. | |
Zhang, H., & Wan, D. (2017). Status of Chinese Science Education Reforms: Policie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In L. L. Liang, X. Liu, & G. W. Fulmer (Eds. ), Chinese Science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Policy, Practice, and Research. Springer Netherlands. | |
Zhang, H., & Wan, D. (2017). Status of Chinese Science Education Reforms: Policie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In L. L. Liang, X. Liu, & G. W. Fulmer (Eds. ), Chinese Science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Policy, Practice, and Research. Springer Netherlands. |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