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阮平章, 董辉, 刘许. 面向人人的双创教育:何以可能及如何可行[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9): 100-111. |
[2] |
赵勇. 国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新趋势[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5): 1-15. |
[3] |
柯政, 梁灿. 论应试教育与学生创造力培养之间的关系[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4): 72-82. |
[4] |
顾小清, 李世瑾. 人工智能促进未来教育发展:本质内涵与应然路向[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9): 1-9. |
[5] |
顾泠沅. 45年:一项数学教改实验[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4): 103-116. |
[6] |
侯浩翔, 张先义, 王旦. 教育机器人可以提升学生创造力吗?——基于48项实验与准实验研究的Meta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3): 99-111. |
[7] |
孙杰. 化教育思想为教育理论——以《学记》研究为中心的历史考察[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12): 103-109. |
[8] |
庞维国. 创造性心理学视角下的创造性培养:目标、原则与策略[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11): 25-40. |
[9] |
马淑风, 杨向东. 什么才是高阶思维?——以“新旧知识关系建立”为核心的高阶思维概念框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11): 58-68. |
[10] |
邵志芳, 刘志, 杨舒豫, 黄忠敬. 开放能力: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分报告之四[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9): 77-92. |
[11] |
[德]安德烈亚斯·施莱希尔(Andreas Schleicher). 教育面向学生的未来,而不是我们的过去[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5): 1-21. |
[12] |
吴冠军. 后人类状况与中国教育实践:教育终结抑或终身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哲学思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1): 1-15+164. |
[13] |
舒志定. 马克思对教育正义理论构建思路的变革[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6): 77-84+157. |
[14] |
张斌贤, 陈露茜. 美国教育思想演化的主要阶段与基本特征[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2): 123-132+158. |
[15] |
郝宁, 汤梦颖. 动机对创造力的作用:研究现状与展望[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4): 107-114+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