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彭正梅, 陈丽莎, 吴月竹, 施芳婷, 邓莉. 迈向共同的“世界文学”:论启蒙与文化辩证中的中国比较教育新使命[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9): 42-55. |
[2] |
李云星. 面向数智时代的教科书概念演进及其重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12): 63-72. |
[3] |
涂诗万. 两种对立的教育本质观:解析伊万·伊利奇对杜威的批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12): 82-98. |
[4] |
周慧梅. 图像启蒙与社会教育——以晚清通俗画报为考察中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10): 117-126. |
[5] |
郭戈. 论陈伯吹的教材思想[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12): 116-125. |
[6] |
杨小微. 现代性反思与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11): 86-99. |
[7] |
吴小鸥. “教科书”考释[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5): 117-126. |
[8] |
张华. 论杜威与中国教育改革[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2): 18-28. |
[9] |
崔延强, 权培培. 大学学科的现代性问题及其超越[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2): 73-80. |
[10] |
湛中乐, 黄宇骁.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法理解读——以家永三郎教科书案为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5): 148-160+171. |
[11] |
张倩, 黄毅英, 石鸥. 教科书的使用:教师与教科书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数学教科书的调查与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1): 77-84+162+163. |
[12] |
刘晖, 李惠, 李俊堂, 张立. 台湾教科书政策未来走向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6): 71-81+155. |
[13] |
杨澄宇. 回向身体的观念——对语文教育理论的一种探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6): 50-63+154. |
[14] |
胡金木, 栗洪武. 在“延传变体链”上思考中国教育现代化[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2): 92-98+124. |
[15] |
王树涛,田立新. 校长领导方式与学生现代性发展:以西部学校为对象[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34(1): 84-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