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01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教育法治:“双减”政策研究
    遮蔽、澄明与“双减”:创新人才涌现的 哲学基础与关键
    卢晓东
    2025 (1):  1-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1.001
    摘要 ( 221 )   HTML ( 32 )   PDF(835KB) ( 281 )  

    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中的拔尖创新人才何以涌现是当下中国的核心论题,其哲学基础和关键能否得以揭示关系到教育观念变革和教育实践定向。此论题同时关涉“双减”这一教育政策概念尚未被把握的本质。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以及库恩一系列论述中,范式与教-学间的联系是常规科学时期科学教育的本质所涉,不适当的教-学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范式陷阱。范式陷阱作为隐喻与海德格尔的“遮蔽”隐喻虽有不同但高度类似,彼此唤醒。教-学中的教科书以“真”的文字和语言形成了作为掩埋的遮蔽而类似“陷阱”,扭曲/失真的遮蔽使反常现象难以被“看见”和发现,改信的困难凸显范式陷阱作为“陷阱”的特征。在海德格尔处,真理的本质揭示自身为自由,即不被旧范式遮蔽的自由或不陷入范式陷阱的自由。Double lighten作为英译方使“双减”概念中隐藏不露的微光与澄明得以显露。与遮蔽相对的隐喻是澄明,减少本科学习量和“双减”的哲学本质在澄明。澄明和自由是自然科学领域真理发现和创新人才涌现的本质和关键,全民族始终要将学生在(旧)范式中、在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技术中所保有的澄明和自由视为珍宝。本文是勾连库恩和海德格尔的一次尝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减”政策对学生家庭校外培训参与和支出的影响
    庞小冬, 薛海平, 肖凤秋
    2025 (1):  17-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1.002
    摘要 ( 300 )   HTML ( 7 )   PDF(1174KB) ( 260 )  

    “双减”政策提出“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校外培训支出负担”的目标,而当前对该政策工作目标的达成程度的评估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利用基于全国抽样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大样本调查数据,应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分析“双减”政策对学生家庭校外培训参与和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1)“双减”政策对学生家庭“学科类”校外培训参与和支出存在显著降低效应,结论通过PSM-DID稳健性检验;(2)“双减”政策对学生参加“学期中和寒暑假”“线上和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存在显著降低效应,结论通过PSM-DID稳健性检验;(3)“双减”政策对学生家庭“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参与和支出存在显著增加效应,结论未通过PSM-DID稳健性检验;(4)异质性分析发现“双减”政策显著降低了中低社会经济地位学生家庭的“学科类”校外培训参与和支出,对高社会经济地位学生家庭不存在显著影响。本文研究结论为评估“双减”政策工作目标达成程度提供了证据,为实施“双减”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议:不断巩固“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成果,加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监管,加大力度治理“学科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问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科类培训机构缩减对学生在校时长的影响:基于“双减”政策的评估研究
    陆伟, 魏易
    2025 (1):  37-4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1.003
    摘要 ( 185 )   HTML ( 5 )   PDF(754KB) ( 145 )  

    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整顿是“双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使用大众点评网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商铺信息,结合高德地图地理编码和搜索POI应用接口,以及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使用情况调查等数据,实证检验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缩减对学生在校时长的影响。研究发现:(1)“双减”期间,全国层面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缩减比例约为88%。(2)学校周边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缩减程度越高,学生每天待在学校内的时间也越多,也即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出现一定程度的替代,且这种替代效应在弱势阶层群体中更为明显;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不明显,但在其他众多二三线城市可以观察到。(3)学校周边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缩减程度越高,学生在学校内完成课后作业的概率也越高,而在校外辅导班完成课后作业的概率则越低;但培训机构缩减对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总时长没有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等教育
    跨越新生适应障碍:中国大学入学教育的运行机制及其成效
    鲍威, 何元皓, 何峰
    2025 (1):  49-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1.004
    摘要 ( 190 )   HTML ( 9 )   PDF(975KB) ( 184 )  

    入学教育是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环境、形成自我与社会认知、充分融入大学生活的重要桥梁。鉴于我国大学新生普遍存在学术性、社会性双重适应障碍,在通过国际比较清晰认识中国入学教育运行机制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全国大一学生调查数据,科学评估入学教育在缓减新生适应障碍中的干预成效。研究表明,采用长期深度教育形式,传递专业学科认知、学习方法习得、心理健康建设3大教育内容向度的入学教育运行机制,对缓减学生学术性、社会性双重适应障碍具有积极效用。囿于精准化帮扶举措欠缺,入学教育对弱势学生的补偿效应有待加强。结论为完善大学入学教育、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科学启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型大学赋能区域创新发展的理论审思与策略——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卓泽林
    2025 (1):  67-8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1.005
    摘要 ( 190 )   HTML ( 3 )   PDF(710KB) ( 243 )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型大学在推动区域创新中应发挥关键支撑作用。但现状是该地区创新系统主导力量仍是企业和政府,研究型大学在当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基于三螺旋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以及对访谈材料的质性分析,本文剖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探讨了研究型大学在其中的定位和作用,并从知识生产、科研成果的转化扩散和人力资本培养等方面分析了阻碍研究型大学在大湾区创新体系发挥作用的因素。最后提出通过完善人才评价激励制度、打通大学企业旋转门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举措来强化研究型大学在大湾区创新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教育
    拥有兄弟姐妹如何影响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主观幸福感?
    梁文艳, 何茜
    2025 (1):  81-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1.006
    摘要 ( 254 )   HTML ( 22 )   PDF(1178KB) ( 214 )  

    本研究对兄弟姐妹数量与青少年成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探讨,并利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为识别兄弟姐妹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提供了微观证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拥有1个兄弟姐妹对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有积极影响,这种影响效应随年龄增长而加强,并且在成年后依旧保持稳定;拥有兄弟姐妹可能对青少年的数学类认知能力产生负向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较低学段样本中,并随年龄增长逐渐消失。本研究为父母制定生育决策时更有效地开展成本收益分析提供了支持,也为缓解养育焦虑、完善生育政策以及促进人口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动态演变及生态系统模型建构——基于三轮大样本实证调查
    孙彩平, 葛丹丹
    2025 (1):  96-11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1.007
    摘要 ( 191 )   HTML ( 11 )   PDF(1409KB) ( 210 )  

    道德情感是品德现实化的动力因素,是考察儿童知行统一性的关键点。基于2016、2019、2022年中国儿童道德发展的大样本整体动态数据(779537736779914),采用回归分析、夏普里值分解发现中国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1)类型不均衡,同情心表现需要关注;(2)水平随年龄的增高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发展趋势,10岁为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点;(3)存在性别和城乡区域的结构差异;(4)按因素影响强度呈现独特的生态系统逻辑,从高到低排列为“个体-学校-社会支持-家庭”;生活满意度、了解儿童的人、学校和家庭心理环境是高影响因素;不同因素对不同性别和学段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影响存在差异。由上发现提出,中国儿童道德情感培育要重视道德情感类型的发展失衡、群体发展的差异和关键影响因素,优化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生态系统,抓住发展的关键期,进一步明确教育的侧重点,提升针对性和时效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评价:中高考研究
    “寒门贵子”是“补偿”还是“选拔”出来的?——对两所精英大学2018—2023年高校专项计划招生的追踪研究
    金文旺, 柳夕浪
    2025 (1):  113-1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1.008
    摘要 ( 244 )   HTML ( 15 )   PDF(1102KB) ( 219 )  

    高校专项计划是我国促进高质量教育公平、破解农村学生上好大学难而出台的一项入学机会补偿政策。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本研究对两所精英大学2018—2023年间高校专项计划的选录情况进行了持续追踪研究。从初审、降分、录取人数的总体规模及变化趋势看,近几年高校专项计划政策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进入精英高校。同时,精英大学高校专项计划实际招生呈现“补偿不均,选拔有余”的鲜明特点,经济欠发达、教育发展水平薄弱省域的农村学生和学校在该计划中并未获得更多优质高校入学机会的补偿,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在高校自主选拔和高考选拔中处于劣势。为此,应调整高校专项计划招生办法及相关政策,确立“补偿为主,兼顾选拔”的价值导向并切实付诸实践,推进“实质的公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