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德加•博登海默. (2017). 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
布赖恩•克里滕登. (2009). 父母、国家与教育权(秦惠民, 张东辉, 张卫国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
|
陈聪聪, 陈林, 曹辉 教育惩戒的实践困境与新路径探索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32 24 26 陈聪聪, 陈林, 曹辉. (2012). 教育惩戒的实践困境与新路径探索. 教育理论与实践,(32),24—26.
|
|
陈鹏 个体人格、国家目标与公共人格——受教育权与受教育义务的自洽性之破立 浙江社会科学 2018 9 56 64 陈鹏. (2018). 个体人格、国家目标与公共人格—受教育权与受教育义务的自洽性之破立. 浙江社会科学,(9),56—64.
|
|
多米尼克•迈尔, 克里斯蒂安•布鲁姆. (2020). 权力及其逻辑(李希瑞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费孝通. (2014). 生育制度. 北京: 三联书店.
|
|
高德胜 表现的学校与教育的危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6 16 26 高德胜. (2019). 表现的学校与教育的危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6),16—26.
|
|
姜峰 宪法公民义务条款的理论基础问题: 一个反思的视角 中外法学 2013 2 284 299 姜峰. (2013). 宪法公民义务条款的理论基础问题:一个反思的视角. 中外法学,(2),284—299.
|
|
金生鈜 论教育权力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 2 46 51 金生鈜. (2005). 论教育权力.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46—51.
doi: 10.3969/j.issn.1671-9468.2005.02.010
|
|
刘晓巍 论教师惩戒权是一种权力及其实现 中国教育学刊 2019 3 22 27 刘晓巍. (2019). 论教师惩戒权是一种权力及其实现. 中国教育学刊,(3),22—27.
|
|
刘作翔 当代中国的规范体系: 理论与制度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 2019 7 85 108 刘作翔. (2019). 当代中国的规范体系: 理论与制度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7),85—108.
|
|
卢梭. (2011). 爱弥尔(彭正梅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罗爽 我国家庭教育立法的基本框架及其配套制度设计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 182 188 罗爽. (2018). 我国家庭教育立法的基本框架及其配套制度设计.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82—188.
doi: 10.3969/j.issn.1004-9142.2018.01.025
|
|
强世功 从 “知识/权力”的角度看政治学的重建 国际政治研究 2013 1 15 19 强世功. (2013). 从 “知识/权力”的角度看政治学的重建. 国际政治研究,(1),15—19.
|
|
翟楠 论教育权力的扭曲与重建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 90 95 翟楠. (2015). 论教育权力的扭曲与重建.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90—95.
|
|
曲相霏 《残疾人权利公约》与残疾人权利保障 法学 2013 8 105 112 曲相霏. (2013). 《残疾人权利公约》与残疾人权利保障. 法学,(8),105—112.
|
|
舒志定 “教育权力”作用的双重性及其消解 教育科学 2008 2 1 4 舒志定. (2008). “教育权力”作用的双重性及其消解. 教育科学,(2),1—4.
doi: 10.3969/j.issn.1002-8064.2008.02.001
|
|
申素平, 陈梓健 权利还是义务: 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性质的再解读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8 2 151 163 申素平, 陈梓健. (2018). 权利还是义务: 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性质的再解读.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151—163.
|
|
索蒂里奥斯•巴伯, 詹姆斯•弗莱明. (2016). 宪法解释的基本问题(徐爽, 宦盛奎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童之伟 中国实践法理学的话语体系构想 法律科学 2019 4 3 19 童之伟. (2019). 中国实践法理学的话语体系构想. 法律科学,(4),3—19.
|
|
王培峰 我国教育发展的条件变化与改革节点选择——基于教育权力结构的调整 学术论坛 2013 11 196 202 王培峰. (2013). 我国教育发展的条件变化与改革节点选择—基于教育权力结构的调整. 学术论坛,(11),196—202.
doi: 10.3969/j.issn.1004-4434.2013.11.039
|
|
卫娟娟 “差生”称谓与教育公平 教育科学研究 2007 8 10 13 卫娟娟. (2007). “差生”称谓与教育公平. 教育科学研究,(8),10—13.
|
|
肖索未 “严母慈祖”: 儿童抚育中的代际合作与权力关系 社会学研究 2014 6 148 171 肖索未. (2014). “严母慈祖”: 儿童抚育中的代际合作与权力关系. 社会学研究,(6),148—171.
|
|
杨成铭 从国际法角度看受教育权的权利性质 法学研究 2005 5 125 132 杨成铭. (2005). 从国际法角度看受教育权的权利性质. 法学研究,(5),125—132.
|
|
叶澜. (2006). 教育概论.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余凌云. (2020). 行政法讲义(第三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余雅风 论公民受教育权平等保护的合理差别对待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 11 18 余雅风. (2008). 论公民受教育权平等保护的合理差别对待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11—18.
doi: 10.3969/j.issn.1002-0209.2008.04.002
|
|
于浩, 郑晓军 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法理反思 全球教育展望 2020 4 3 14 于浩, 郑晓军. (2020). 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法理反思. 全球教育展望,(4),3—14.
doi: 10.3969/j.issn.1009-9670.2020.04.001
|
|
袁文峰 《宪法》第四十六条适用的教育阶段辨析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8 5 77 87 袁文峰. (2018). 《宪法》第四十六条适用的教育阶段辨析.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5),77—87.
doi: 10.3969/j.issn.1008-4622.2018.05.007
|
|
曾大千, 林信志 中小学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事务之法制分析 教育科学期刊(台湾) 2013 2 65 81 曾大千, 林信志. (2013). 中小学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事务之法制分析. 教育科学期刊(台湾),(2),65—81.
|
|
张恒山 论权利本体 中国法学 2018 6 65 88 张恒山. (2018). 论权利本体. 中国法学,(6),65—88.
|
|
张志铭, 于浩.(2018). 转型中国的法治化治理. 北京: 法律出版社.
|
|
赵宏. (2012). 性教育课程案. 德国宪法案例选释(第1辑)(张翔编). 北京: 法律出版社.
|
|
周丽华 证成性与正当性: 教育权力的道德基础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 31 36 周丽华. (2019). 证成性与正当性: 教育权力的道德基础.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31—36.
|
|
Woodhouse, B. B Speaking truth to power: Challenging the power of parents to control the education of their own Cornell Journal of Law and Public Policy 2002 11 3 481 502 Woodhouse, B. B. (2002). Speaking truth to power: Challenging the power of parents to control the education of their own. Cornell Journal of Law and Public Policy, 11(3), 481—502.
|
|
Baer, S Dignity, liberty, equality: A fundamental rights triangle of constitutionalism University of Toronto Law Journal 2009 59 4 417 468 Baer, S. (2009). Dignity, liberty, equality: A fundamental rights triangle of constitutionalism. University of Toronto Law Journal, 59(4), 417—468.
doi: 10.3138/utlj.59.4.417
|
|
Weishart, J. E Reconstituting the right to education Alabama Law Review 2016 67 4 915 978 Weishart, J. E. (2016). Reconstituting the right to education. Alabama Law Review, 67(4), 915—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