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05-01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稿
    国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新趋势
    赵勇
    2023 (5):  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5.001
    摘要 ( 1106 )   HTML ( 72 )   PDF(689KB) ( 1031 )  

    拔尖创新人才是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自然是世界各国教育的主要任务。但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远远超出了教育的范畴。本文总结了国际上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和教育,认为目前国际学界对拔尖创新人才及其培养的认识和教育发展的趋势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拔尖创新人才不可能过早挑选出来进行专门培养;第二,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人人都有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可能;第三,创造力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基本能力上,而每个人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差异不可能在同一个领域拔尖,因此每个人的拔尖创新能力应该是不一样的;第四,不同社会和文化对创造力以及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不同社会有不同的态度,那么就有不同的培养环境,而不同的环境又会培养出不同的拔尖创新人才;第五,机会和运气对个体创造力的成长和发挥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机会是否存在以及个体是否具备选择机会或者创造机会的能力特别重要;第六,道义和道德应该是约束创新创造创业的主要标准,创新创造创业不应该导致对他人和人类的伤害和对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实证研究——基于2021年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分析
    高等教育满意度研究课题组
    2023 (5):  16-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5.002
    摘要 ( 450 )   HTML ( 35 )   PDF(705KB) ( 473 )  

    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不仅反映了学生对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满意程度,也体现了高等教育宏观政策的落地落实情况。2021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实施了继2016、2018年之后的第三轮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调查发现全国高等教育总体满意度在稳步提升,特别在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建设、信息技术赋能和育人环境等方面给大学生带来了越来越多满意的学习体验和收获;而在学生创新能力和品质、实践教学机会、教师教学方式及专业认同等方面的满意度却不高。基于此,本研究着力从提高满意度的视角,在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探索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潜心育人教师评价体系、增强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形式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等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路径与贡献
    黄海刚, 毋偲奇, 曲越
    2023 (5):  26-4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5.003
    摘要 ( 954 )   HTML ( 23 )   PDF(1041KB) ( 1202 )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提升高等教育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和效率,既是教育领域落实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本文以2000—2019年中国31省份面板数据为依托,通过构建高等教育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互补效应模型,基于“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技术、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传导链条分析高等教育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及其实现机制。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贡献,且这种经济效应表现出显著的地区异质性。高等教育对经济质量贡献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人力资本投入边际收益递减、产业转移以及教育政策支持等因素共同促使了高等教育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较强的提质增效作用。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高等教育能够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推动技术创新以及发挥与产业结构的互补效应等路径多维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人才的素质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
    张敏
    2023 (5):  41-5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5.004
    摘要 ( 308 )   HTML ( 13 )   PDF(1034KB) ( 501 )  

    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人才普遍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明确的学术志向。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解释-建构能力和开放包容性是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人才较为独特的知识、能力和人格特征。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人才成长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需求、政策支持、组织培养、平台资源、学术环境和重要他人。其中,社会需求和组织培养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端人才成长较为独特的重要环境因素。个人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价值追求、个人努力、能力和成长经历。其中,思想政治素质和价值追求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端人才成长较为独特的重要个人因素。步入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站位,完善其成长的学科体系,激发其远大理想、学术志趣与社会责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法治
    转进改革“下半场”:大学治理能力的理论框架与院校生产
    罗志敏, 陈春莲
    2023 (5):  53-6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5.005
    摘要 ( 266 )   HTML ( 9 )   PDF(1058KB) ( 304 )  

    拥有同样治理体系、结构或制度的大学在治理绩效水平上存在天壤之别,往往源自于差别化的治理能力。当前发展新征程下,转向治理能力的研究,不仅能突破和弥补现有相关研究存在的壁障和“能力不在场”的缺憾,也是我国大学治理现代化改革往“下半场”转进的现实需要。基于要素-资源的视角,大学治理能力作为大学实现治理目标的综合性力量,就其本质而言是大学对其拥有的各种要素进行配置过程中的影响力、控制力及其效果的综合体现,表现为所能生产的资源的多少。在大学治理能力生产中,院校作为行动者和要素配置的平台,承担着从“潜能”(要素)到“显能”(资源)现实转化的中介角色。院校对相关要素的配置,不是简单的要素加总,而是现有时空条件下最大治理成效获取的配置,并形成对要素利用、探索、再利用、再探索的良性治理循环。在具体的配置方式上,院校要根据要素在不同维度上所具有的时效性、流动性、离散性和稀缺性,相机采用或综合采用研判、响应、转移、联结、转换、延展等配置方式,从而将大学发展所需的资源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出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角色与大学形象:高等教育治理变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姚荣
    2023 (5):  65-8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5.006
    摘要 ( 343 )   HTML ( 16 )   PDF(891KB) ( 633 )  

    经典的大学自治理论,旨在通过大学自治的法律保障,厘清国家监督介入大学自治的范围与界限。治理时代的到来,使得国家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开始从法律分权向功能分权转变。在欧陆国家,以大学自治与责任相统一为旨归的评估型国家的产生,为大学法人的履责能力强化提供了更为系统的指导设计与服务保障。在英美国家,高等教育领域监管型国家的兴起,诱导或倒逼着大学增强对合规风险的预防与管理,健全自我监管体系,提升良法善治能力。中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应汲取评估型国家与监管型国家两种国家类型的治理经验与教训,统筹规范主义与功能主义两种改革进路,以实现政府依法有效监管能力与高校依法有效治理能力的协同提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公平
    巾帼不让须眉?——工科博士获得精英学术职位的性别差异研究
    赵颖, 沈文钦, 祝军, 徐浩天
    2023 (5):  84-9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5.007
    摘要 ( 450 )   HTML ( 13 )   PDF(2034KB) ( 355 )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科学界的女性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但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理工科中女性教师比例较低仍是一个突出问题。本文聚焦学术职业管道中的工科博士就业,力图分析精英学术职位获得中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女性博士都有继续从事学术职业的意愿,并且从就业结果来看,不同性别博士获得学术岗位的概率在统计上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女性获得精英学术职位(原“211工程”高校和中科院)的几率比男性低30%。进一步,通过Oacaxa-Blinder分解可知,男性博士获得精英学术岗位的概率比女性博士高出11%,且几乎100%都被归为“模型不可解释的部分”。结合本问卷调查中有60%的女性博士认为在就业过程中受到了性别歧视对待,可谨慎认为,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仍以某种难以观测的方式继续存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师关怀对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家校共育的机制分析
    叶晓梅, 曹晓婕
    2023 (5):  98-11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5.008
    摘要 ( 512 )   HTML ( 39 )   PDF(1060KB) ( 720 )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本文采用回归分析和KHB中介效应检验的方法,从家校共育视角分析了教师关怀对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依据大五人格理论框架下的尽责性、宜人性、神经质、开放性和外倾性衡量非认知能力,研究发现:家长主观感知的教师关怀能显著改善农村儿童的非认知能力发展;家长接触到的客观教师关怀会对农村儿童的非认知能力产生差异化影响。具体来看,教师的学习关怀对农村儿童的外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显著改善其神经质;心理关怀能显著提升农村儿童的宜人性和尽责性;交友关怀能显著提升农村儿童的外倾性和开放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教师关怀会影响父母教养方式而对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产生影响,这一作用机制是通过父母对孩子的反应和要求这两个机制共同实现的,相较于父母要求,父母对子女需求反应的影响更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外教育史
    师资培养:高师还是大学?——以高师教育分区制为中心的考察(1902—1952)
    张礼永
    2023 (5):  113-1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5.009
    摘要 ( 354 )   HTML ( 17 )   PDF(870KB) ( 584 )  

    为挽救国家及民族的危难,为实现教育普及的愿景,在清末兴学时行政者就选定了“寓师资于高师”的模式。这一思路为民初的行政者所继承,并进一步设计出了高师教育分区制,集全国之力建设“六大高师”,以优化高师教育的发展。在克服了重重的困难之后,其制才规模初具。怎料时代潮流急速转变,“寓师资于大学”似乎更先进,舆论界也多倡导废除高师,在民间的与官方的教育大会上更是争吵不断。此后的大学狂潮中,几所高师也随潮流改变性质,导致“高师升格运动”变了味道,大学多了、高师少了,无法供给合格的师资,给中等教育的发展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只有北京高师不为潮流所动,坚持师范教育的本身,但其自身却遭遇种种意外的打击,部分学者视其为骈枝,断其为“尾巴”,只认可“寓师资于大学”。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中,行政者又参酌高师旧制创立了师范学院制度,“六大师院”因缘际会得以诞生,这一行动再次证明了高师教育及其分区制的特有价值。只是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这一教育政策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这一问题才彻底解决。高师教育分区制的沉浮史,对当今的师资培养能够提供一些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