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3-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改革与发展
    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中的学校分层困局及其改革
    朱军文, 马银琦, 邵玲芝
    2025 (3):  1-1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3.001
    摘要 ( 252 )   HTML ( 11 )   PDF(1082KB) ( 143 )  

    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实现从分层发展向分类发展转变,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如何优化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对高校分层现象的伴生影响,破解其可能存在的消极效应,是亟待研究的问题。研究通过系统梳理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发展历程,结合资源支持、重点学科集聚、入学机会贡献等维度,刻画了重点建设政策对高校分层现象的影响,并据此分析了深层次的原因,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在集中力量支持一部分大学、一部分学科迈向世界一流目标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系统内学校之间分层现象有所加剧,学校层次结构从梯型演化为金字塔型;高水平学科的学校分布趋于集中;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的身份固化现象可能设定了未入选学校发展的“天花板”,资源流动中的“马太效应”,高校评价中存在的以层次表征水平、以规模表征实力、以排名表征进步等现象是造成学校分层困局的多方面因素。建议推动“重点建设”向“共同发展”转变,大幅度增加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学校范围、取消以学科为对象的重点建设支持方式,完善以学校类型为基础、以质量和贡献为标准的分类评价体系,是破解高等教育重点建设过程中学校分层困局的可选举措。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范式的转变:来自生态学角度的分析
    赵勇, 仲若君
    2025 (3):  12-2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3.002
    摘要 ( 224 )   HTML ( 14 )   PDF(624KB) ( 100 )  

    AI 作为学习伙伴、(可)个性化学习、学生自主权以及自我导向学习,这些新的理念为实现优质教育提供了可能性。然而,要真正落实这些理念,学校体系需要进行范式转变。尽管学校在社会体系中展现出极强的韧性(吸收变化以及自我修复),但它们在适应变革时往往也能表现出灵活性。在过去 200 多年里,尽管课程、教材、测试和教学方法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几乎没有改变。如今,为了让学生能够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不确定性,我们亟需采用一种新的教育范式,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与学习控制权。然而,传统学校体系似乎对真正的范式转变和系统性变革具有强大的抵抗力。本文采用生态学的潘宁体系理论(Panarchy Theory,亦称为“泛体系理论”) 作为分析框架,从系统的韧性、适应性和变革能力角度出发,探讨教育变革的可能性,并提出了如何实现这一范式转变的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越“死亡之谷”:构建高质量大学专利评价体系
    王甦平, 王未, 王庆稳, 张薇薇, 李冬凉
    2025 (3):  24-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3.003
    摘要 ( 125 )   HTML ( 8 )   PDF(800KB) ( 42 )  

    当前我国正进入专利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期,高校在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高校中仍有大量专利“沉睡”在象牙塔里,折戟在专利授权和专利转移转化之间的 “死亡之谷”。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高校专利评价指标和构建一套高质量专利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本文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的高质量专利评价体系。其中4个一级指标权重由高到低分别为专利转化(0.2674)、专利管理(0.2582)、专利创造(0.2435)和专利维持(0.2309)。该评价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可以较为全面、综合地反映高校专利现状,为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评估工作奠定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
    一种城市教育学的可能性
    康永久, 何芳
    2025 (3):  36-4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3.004
    摘要 ( 199 )   HTML ( 6 )   PDF(837KB) ( 76 )  

    很早,就有一种把小孩集中起来送到乡下的想法。在卢梭的《爱弥儿》那里,城市则被直接斥为“坑陷人类的深渊”。与卢梭思想一脉相承的裴斯泰洛齐,他所倡导的要素教学法本身也是一套穷人教育学,或伯恩斯坦所说的作为再生产系统的可见的教育学。现实中,经常可以见到那种对于乡土文化与劳动教育的强调,对城市的教育学意蕴也未真正认可。尽管要素教学法最终指向城市,反映的却是乡土中追求实用性或功能满足的那一面。当今那样一种“‘关于’乡土的文化”,也只是城市社会的一种文化乡愁。甚至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本身也是城市取向的。城市有闲者那种总是试图突破边界、呈现自我、追求技艺的本能、做力量的炫耀性展示、触摸另一个世界的教育学,正是帮助我们跳出农村那种狭隘的共同体的教育依仗。看不到城市与乡村的相互贯通,我们就会从根本上误解乡土与成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把文化带回来:我国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资本理论省思
    李晓萱
    2025 (3):  47-5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3.005
    摘要 ( 229 )   HTML ( 10 )   PDF(786KB) ( 399 )  

    我国教育学界的文化资本研究在布迪厄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教育情境,验证文化资本功能,讲述群体差异,寻求理论扩展。考察布迪厄的研究脉络发现,他关注日常文化、大众文化以及文化的流动性,对文化的理解并非仅限于高雅的精英文化、庞杂的文化档案,而是一种对整体的日常生活的抽象凝视,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大文化”概念。国内已有研究对文化资本进行操作化测量,倾听不同群体的文化资本表达,对文化资本的理论适用范围扩展创新,但缺乏对研究对象日常生活文化的整体性理解,同时也抽离了大众文化。从文化资本的“文化”意涵来看,我们仍需在文化的绝对值测量和物质文化实体描述之外,探索真正触及到中国文化精神内核层面的文化资本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评价:中高考研究
    自媒体的公共信号与高考志愿报录——基于“张雪峰新闻事件”的研究
    范子英, 赵欣仪, 韦佳妤
    2025 (3):  58-7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3.006
    摘要 ( 296 )   HTML ( 17 )   PDF(1204KB) ( 131 )  

    高考志愿报录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关键一环,也是影响每一位考生的重大决策,而个体的理性决策依赖于真实信息的获取。本文研究了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对高考志愿报录的影响,运用手工整理的90所“双一流”高校2019—2023年在各省各专业的录取数据,通过匹配一分一段表转换为可比的录取位次,基于2023年“张雪峰新闻学专业评论事件”,系统评估了自媒体的公共信号效应。基于科学细致的量化分析发现:(1)该事件使新闻传播学类最低录取位次平均下降了15%,且各省的情况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例如山东省的下降幅度超过30%,福建省则不到5%;(2)该效应依赖于自媒体的信息传播浓度,短视频观众越多的地区,其体现得越明显;(3)该效应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不推荐”专业的录取位次显著下降,但“推荐”专业的上升效应不明显,说明公共信息在高考志愿报录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为规避风险。为此,应加强高考志愿填报相关言论的审慎管理与引导,实施地区差异化信息监管策略,并提高高考志愿信息市场多元化供给,以科学指导考生填报志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中高考:科学质疑与伦理追问
    熊文
    2025 (3):  78-9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3.007
    摘要 ( 380 )   HTML ( 20 )   PDF(707KB) ( 108 )  

    当下体育中高考改革取向(体育在中考“提分”及纳为高考必考科目)呈现较为严重的学理偏差与伦理困境,其影响广泛、深入,不仅关乎我国学校体育的重大、基本理论命题,还涉及教育-人才评价体系的解构,乃至对社会价值基础形成冲击,但体育、教育及哲学-伦理学界对此还缺乏关注和反思。基于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参照,对体育中高考改革的相关取向予以质疑与追问,认为:(1)体育中高考改革存在外、内在的“科学误植”,二者分别基于其他学科的外在参照,以及体育评价的内在效度。从学科参照来看,体育主要指向基础-保障性需求及个体-自我发展,“文化”科目则更多关涉提高-发展性需求及社会功利-基本发展,对他们评价的区分性与刚性也相应不同;从评价效度来看,体育考试主要体现为非必需、专门性的运动能力,难以表征“体育”与“健康”。(2)体育中高考改革面临宏、微观的伦理困境,二者分别涉及教育-社会价值危机,以及个体-操作性公平问题,其根源为体育-运动能力与“文化”科目之间的内在龃龉。(3)对体育中高考改革重新认识和定位,应澄清对学生全面发展及“体育发展”的误读,防止不同评价体系的误用,以及需在权宜之计与长期方略之间保持张力。其考量要点如:体育发展(权)作为主要指向个体发展的权利,是否应赋予其升学的强制性;体育是否作为国外“中高考”必考科目;体育考试所假定关联的健康、运动能力等因素,能否作为受教育权的限制或区分因素;当基于事理、权宜的意义推行体育中考,其是作为“水平考”还是“区分考”,以及其能否泛化到其他学段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科学教育能否影响学生高考科目选择——基于STEM管道理论的实证研究
    郭丛斌, 武玮, 任静
    2025 (3):  95-10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3.008
    摘要 ( 200 )   HTML ( 8 )   PDF(815KB) ( 93 )  

    高考科目选择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方向,还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人才的专业分布与未来储备。基于STEM管道理论,通过对全国七省市普通中学科学教育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活动课程和科技竞赛能促进学生选择物理科目组合,而统计调查则起到阻碍作用。主题班会和课外活动对学生选择物理科目组合的影响不明显。活动课程通过增加早期接触、职业意识和资源获取,提升学生选择物理科目组合的可能性。科技竞赛则主要通过增强早期接触和职业意识,增加学生选择物理科目组合的机会。相反,统计调查主要通过削弱职业意识和资源获取,降低学生选择物理科目组合的概率,且这种阻碍作用在县域高中尤为明显,而在地市级高中则略有促进作用。建议动态调整高中科学教育的实施方案,强化科学教育的专业性和个性化指导,增加科学教育资源投入,促进地区间科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法治
    学生参与学校治理对其创新能力的影响
    马思腾, 褚宏启
    2025 (3):  110-12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3.009
    摘要 ( 185 )   HTML ( 7 )   PDF(798KB) ( 282 )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学校环境深切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在学校中的参与治理水平是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但学界对学生参与治理的内涵认识尚不清晰,其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亦不明确。本文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分析学生参与治理的内涵、维度及其对创新能力的效用机制。定性研究部分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班主任和学生的访谈文本,发现学生参与治理包含表达自由、议程参与和协商讨论三个维度。定量研究部分则依据此维度,修订学生参与治理问卷,展开大规模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参与治理显著正向预测学生创新能力,内部动机和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学生参与治理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空间,鼓励学生参与学校议程,形成平等的协商讨论氛围,通过搭建支持性环境,增强学生的内部动机与创新自我效能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对话
    教育领导研究的“全球-在地”化:回溯、凝视与展望——与诺丁汉大学托尼•布什(Tony Bush)教授的对话
    周鑫玥, 黄思怡, 董辉, [英]托尼•布什(Tony Bush)
    2025 (3):  124-13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3.010
    摘要 ( 164 )   HTML ( 4 )   PDF(621KB) ( 33 )  

    近五十年来,教育领导力从以往西方教育研究中一个“小众”概念成长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全球性”议题;从以西方学者和理论为主的“小圈子”,发展成为容纳更多非西方学者和研究的多样化“大群落”。如何推动教育领导研究的“全球-在地”化,不仅是本领域学术发展的内在诉求,更是各国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现实呼声。鉴于此,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师生团队邀请全球教育领导研究著名学者、英国《教育管理、行政和领导力》期刊主编、诺丁汉大学教育学院托尼•布什教授进行了对谈。布什教授阐述了他对全球教育领导研究“全球化”的来路和影响、理论建设“情境化”的诉求和动态、研究视域拓展的反身性走向等重要问题的见解,也分享了对中国学者如何发展中国特色领导力理论的期许和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