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叶浩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6(4): 55-60,67. |
[2] |
辛自强, 池丽萍. 横断历史研究:以元分析考察社会变迁中的心理发展[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6(2): 44-51. |
[3] |
马伟娜, 桑标, 洪灵敏. 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6(1): 89-96. |
[4] |
方富熹, 刘国雄. 学前儿童对愿望与情绪之间关系的认知发展[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4): 67-72. |
[5] |
张积家. 小学生对不同语言形式教师评价的认知和偏好[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4): 61-66. |
[6] |
辛自强. 心理发展的社会微环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2): 42-47,78. |
[7] |
王荣, 桑标. 人—情境整体交互作用理论与发展心理学研究思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1): 68-72. |
[8] |
商卫星, 熊哲宏. 进化心理学关于心理模块的领域特殊性思想[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1): 56-61,72. |
[9] |
张卫东, 李其维. 认知神经科学对心理学的研究贡献——主要来自我国心理学界的重要研究工作述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1): 46-55. |
[10] |
辛涛, 焦丽亚. 测量理论的新进展:规则空间模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24(3): 50-56,61. |
[11] |
曾守锤, 李其维. 儿童现实性监测的发展及其理论解释[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24(3): 57-61. |
[12] |
麻彦坤. 维果茨基对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影响[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24(3): 67-72. |
[13] |
彭运石, 林崇德, 车文博. 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危机及其超越[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24(2): 49-58. |
[14] |
林敏, 孙志凤. 简评皮亚杰关于反省抽象及其发展的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24(2): 66-71. |
[15] |
王穗苹, 黄时华, 杨锦绵. 语言理解眼动研究的争论与趋势[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24(2): 59-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