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 教育学尚未形成独特和清晰的理解人与世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往往需要仰赖于其它学科, 这是教育学危机的根本所在。为此, 本文提出了“教育学理解”的命题, 试图从教育学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的角度加以阐释, 具体分析了教育学理解方式中的基本假设、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式等。其目的在于:在与其它学科进行划界和整合的基础之上, 形成教育学式的复杂性的理解方式。
全面发展是指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个性发展是指个体在需求、生活习惯、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念等方面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全面发展不是全才发展, 不影响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在逻辑和哲学上不是对立关系, 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选择性发展。创新人才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的结晶。
本文通过对中世纪以来大学发展历史的回顾, 揭示了自中世纪大学兴起以来, 伴随着西方统一的基督教世界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以及当代美国文明在全球各个领域的全面渗透, 隐藏于大学国际化演进轨迹之中的一种内在逻辑。即话语独断赋予某种语言以强势地位, 而该强势语言进而奠定了大学国际化的基础, 这种演进逻辑无疑是导致当代世界中大学的中心与边缘格局形成的内在原因。
本文以“法治效用”为标准, 以事件发展线索为依据, 将美国高等教育法治化的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1492~ 1861年的移植模仿时期、1862 ~ 1957年的特色创建时期和1958 ~现在的逐步完善时期; 并进而围绕各个时期的法治效用主题提炼与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法治化的三个主要特点:高等教育法律体系的非单一性, 高等教育法律性质的资助性, 高等教育法律文本的变化性。
九十年代末, 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高师院校便成为教师继续教育优先选择的场所, 使高校模式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导模式。从各地教师继续教育反馈信息与教师的实际需求来看, 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打破单一的高校模式, 建立起包括校本模式、教师中心模式和社区模式在内多样化的有机联系的模式体系。
哲学解释学———被理解为解释的理论———所研究的一些问题, 也是认知科学要回答的。人的理解的性质、我们获取和组织知识的方式、语言和记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意识和无意识知识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理解他人等,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可以构建起解释学和认知科学之间的交叉平台。尽管解释学绝大多数时候和自然科学是相对的, 但它们之间也有一些明显的通路, 使得解释学可以有助于认知科学, 反之亦然。
社会建构论是西方心理学中的后现代取向的主要代表, 其特征为:1.反基础主义。认为心理学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精神实在”作为基础。2.反本质主义。认为人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 所谓人的本质是社会建构出来的。3.反个体主义。4.反科学主义。从主流心理学面临的批评和促进心理学家对学科自身的反思方面来说, 西方心理学的后现代取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其反实在论倾向和相对主义的科学观却是值得商榷的。
在无意识研究热潮中, 内隐学习研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对内隐学习研究业已取得的成绩和所面临的难题进行了评述, 具体介绍了内隐学习的定义、测量方法、特征、机制及其应用价值, 并在文末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展望。
论文对J福多所谓“认知机制的功能分类” (即把认知系统划分为“输入系统”与“中心系统”)进行了严厉批评。指出他的这一分类法既在方法学上存在着严重问题, 也得不到现有实验证据的任何支持; 它在理论上肢解了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导致一种心理的局部模块性), 对认知心理学研究造成了严重误导。
最近二十年来, 西方兴趣研究从复苏逐渐走向复兴, 但由于兴趣的复杂性和心理模型的局限性, 仍缺少一种比较成熟的兴趣定义和理论。这篇文章运用现代复杂性科学的自组织理论及其方法论, 提出了一种心理系统的自组织模型。在此基础上整合有关研究, 阐述了兴趣的自组织目标-信息理论这一新的理论假设, 并简要分析了该理论假设的合理性。
理学教育家普遍认为, 政府在社会教育中承担主要的责任, 通过社会教育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是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 而其前提则是道德化政府的存在。从这一思路出发, 理学教育家对当时政府的性质进行了分析, 并为如何推进政府的道德化建设从而更好地推行社会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为当今社会如何推动政府的道德化建设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转型为私立大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反之, 私立大学的存在与发展, 动摇了中国高度政治化的社会传统, 壮大了市民社会的力量, 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本文系统阐述了马相伯对西方科学人文教育精神的有机吸收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理性批判, 并在此基础上多维地审视了其中西汇合的文化教育见解。这些见解对于当代中国新教育改革和新文化建设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中国近代期刊史上, 上海的教育期刊, 如:《教育世界》、《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新教育》等, 对外国教育思想的引进和近现代中国教育思潮的兴起, 以及对中国近现代学制的建立和发展都作出过重要的贡献。本文对上海近代教育期刊的发展脉络做了系统梳理, 以展示上海在中国教育期刊史上的重要地位, 及其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