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德胜. 表现的学校与教育的危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6): 16-26. |
[2] |
伍红林. 技术时代的教育学发展——兼议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学的两种可能[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5): 26-37. |
[3] |
马和民, 王德胜, 尹晗. 信息技术时代的教育学是一门“娱乐学”[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5): 56-66. |
[4] |
李政涛, 罗艺. 面对信息技术,教育学理论何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4): 1-12. |
[5] |
李栋. 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想象力——基于知识生产与理论重建的视角[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4): 13-24. |
[6] |
仲建维, 涂悦. 外来的杠杆:20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中的杜威[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2): 37-44. |
[7] |
侯怀银, 许丽丽. 布雷岑卡元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反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2): 144-150. |
[8] |
彭韬, 林凌. 赫尔巴特的性格形成理论研究——基于教育学与伦理学相互关系的视角[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6): 69-76+156+157. |
[9] |
项贤明. 塑造儿童乃教育学之原罪[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5): 94-103+168+169. |
[10] |
温克勒. 批判教育学的概念[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4): 62-73+136. |
[11] |
梁福镇. 温克勒社会教育学之探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4): 74-88+136+137. |
[12] |
袁振国. 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3): 4-17+168. |
[13] |
姜勇, 戴乃恩. 论“基于证据”的教育研究的限度——“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视角[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3): 72-79+170. |
[14] |
项贤明. 论教育目的的公平转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2): 24-32+116. |
[15] |
辛萌, 侯怀银. 教育学传统解读[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1): 87-92+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