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木洲, 曾思鑫.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师适应性模型研究——以个人-环境匹配理论为视角[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3): 26-37. |
[2] |
杨道宇. 什么是学科实践?——基于本体论视角[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12): 73-81. |
[3] |
伍绍杨, 彭正梅. 巫师与先知:国际环境教育的两种理念、倡议与教学模式的比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12): 58-73. |
[4] |
崔盛, 吴秋翔. 为“流动”正名:主动教育流动的意义与作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11): 108-126. |
[5] |
杨帆, 何雨璇, 夏之晨. 反思会持续改善教师的课堂行为吗?——基于对不同教学理念教师的追踪调查[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10): 17-28. |
[6] |
顾小清, 杜华, 彭红超, 祝智庭. 智慧教育的理论框架、实践路径、发展脉络及未来图景[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8): 20-32. |
[7] |
彭正梅. 谁以易之:论杜威培养“4C公民”的教育哲学[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6): 27-42. |
[8] |
杨帆. 家庭环境是怎样影响小学生学习表现的——基于对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行动效果的调查[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3): 71-83. |
[9] |
马利红, 魏锐, 刘坚, 马鸣燕, 刘妍, 甘秋玲, 康翠萍, 徐冠兴. 审辨思维: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二[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2): 45-56. |
[10] |
郭绍青. “互联网+教育”对教育理论发展的诉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4): 25-37. |
[11] |
白钰, 郑丽娟, 刘步瑶, 杨宁, 陈鹏.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养育行为现状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3): 70-83. |
[12] |
侯怀银, 许丽丽. 布雷岑卡元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反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2): 144-150. |
[13] |
马红梅, 雷万鹏, 钱佳. 教师工作环境的经济价值:基于地区经济地理特征的工资成本补偿[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5): 129-137+170. |
[14] |
黄梦婉. 传统教育“三中心”说的由来及反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6): 137-142+158. |
[15] |
孙时进, 施泽艺. 校园欺凌的心理因素和治理方法:心理学的视角[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2): 51-56+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