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涛,韩雪婧,周进.(2019).知识生产模式视野下的教育技术学发展路径.电化教育研究,(1),39-44. 安涛,李艺.(2014).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理论图景.教育研究,(4),37-42. 邓飞.(2012).后乌托邦时代的教育承诺及其理论想象力.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3),100-103. 郭瑞迎.(2017).中国教育学知识生产研究(1901-1937).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海德格尔.(2011).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王庆节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吉本斯.(2011).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陈洪捷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吉国秀,王明月,杨宏戟.(2016).信息技术如何进入日常生活:一个知识扩散的视角.民俗研究,(4),136-142. 蒋晓丽,贾瑞琪.(2018).论人工智能时代技术与人的互构与互驯——基于海德格尔技术哲学观的考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130-135. 李海龙.(2019).高等教育学的想象力.高等教育研究,(1),51-57. 李西建,贺卫东.(2012).理论之后:文学理论的知识图景与知识生产.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1-18. 刘方喜.(2017)."知性的僧妄"与打不败的想象力:人工智能的人文之思.探索与争鸣,(11),66-71. 龙宝新.(2009).教育学理论发展的道路及其动力探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5-10. 潘坤.(2018).人工智能危机背景下的实践存在论重构趋势设想.云南社会科学,(4),21-24. 任友群,顾小清.(2019).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之问与答.教育研究,(1),141-152. 石中英.(2001).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王伯鲁,宋洁.(2018).从追问技术本质到探寻人类救赎之道——海德格尔追问技术思想新解.河南社会科学,(8),50-54. 王有升.(2018).教育学的想象力——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吴国盛.(2008).技术哲学经典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吴国盛.(2016).技术哲学讲演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肖峰.(2018).人工智能时代"工作"含义的哲学探析——兼论" 软工作"的意义与"工作哲学"的兴起.中国人民大学学报,(5),122-129. 谢延龙.(2008).教育理论原创诸问题论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5),27-31. 辛继湘.(2018).当教学遇上人工智能:机遇、挑战与应对.课程·教材·教法,(9),62-67. 雅斯贝尔斯.(1991).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杨念群.(2007).中国史学需要一种"感觉主义".读书,(4),50-57. 杨小微,金学成,杨帆.(2006).教育现代化:理论与技术的对话——教育学原理与教育技术学两大阵营的对话.开放教育研究,(5),11-14. 叶妮,王宏波.(2017)."乌托邦"与"实践性"——理解人工智能时代的物我关系.科学技术哲学研究,(6),113-119. 张斌贤.(1997).从"学科体系时代"到"问题取向时代".教育科学,(1),18-20. 中共中央编译局.(19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左璜.(2014)."技术人造物"的本质回归——论拉图尔对技术本质观的批判与重构.自然辩证法研究,(6),4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