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7-03-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生行为管理”引论
    陈桂生
    2007 (1):  1-1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01
    摘要 ( 1878 )   HTML ( 7 )   PDF(380KB) ( 733 )  

    本文以“学生行为管理”为论题, 系统分析作为学生行为准则的规范、规范本身的权威与教师权威、教师对学生行为的管理与学生行为自主管理, 以及学生行为管理中的奖励与惩罚等问题。通过对学生行为管理诸要件的分析, 大致形成学生行为管理的路线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视的教育哲学——论电子媒介对现代学校教育理念的冲击
    高德胜
    2007 (1):  12-1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02
    摘要 ( 2405 )   HTML ( 6 )   PDF(299KB) ( 455 )  

    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有自己的主导性媒介基础。现代学校教育建立在印刷媒介的基础上, 其教育基本理念与印刷媒介的特点密切相关。我们已经进入电子媒介时代, 而电子媒介有不同于印刷媒介的特性, 对构成现代教育基础的一些基本概念, 如世界、主体、交往、知识等等都有自己的理解。在电子媒介盛世, 弄清楚电子媒介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 是教育研究必须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德而富”与道德教育的根本性危机
    杜时忠, 程红艳
    2007 (1):  20-2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03
    摘要 ( 2056 )   HTML ( 6 )   PDF(302KB) ( 639 )  

    大量“无德而富”现象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既然道德不能给人带来财富,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传统道德资源的回答主要受了儒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 前者强调天赋良知, 后者强调因果报应。然而, 传统道德资源被瓦解, 天命良知、因果报应失去制约力量;新的道德资源尚未形成, 人们找不到讲道德的理由, 道德信仰危机不可避免。在存在道德危机的社会中, 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是, 应不应该培养有道德的人。本文强调学校德育不应放弃自己的责任, 而应审视社会正义, 提倡主体精神。依据“自愿选择, 理性判断”的原则, 造就自制、理性和负责的个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双语问题的两派之争
    陈纳
    2007 (1):  28-3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04
    摘要 ( 1820 )   HTML ( 6 )   PDF(285KB) ( 489 )  

    文献显示, 美国双语问题的高度政治性在我们的双语问题研究中远未得到充分的认识。本文着重对美国在推行双语教育过程中的相关社会政治问题, 尤其是围绕双语问题形成的派别纷争的情况及其政治实质进行探讨和分析, 以期加深我们对这一特定的“语言问题”和美国社会文化的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7岁儿童游戏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刘谦
    2007 (1):  35-38,4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05
    摘要 ( 2821 )   HTML ( 38 )   PDF(199KB) ( 665 )  

    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视角出发。将7岁儿童的游戏行为置于家长、社区、学校等因素构成的微观环境中进行观察,描述了7岁儿童游戏行为特点,比如以“道吉信息加工模式”解决矛盾、以玩具为媒介参与游戏、游戏中的性别的分解,并对如何改善微观环境,促进儿童的游戏行为及发展提出初步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理解社会教育本质的研究方法
    千野阳一
    2007 (1):  39-4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06
    摘要 ( 2203 )   HTML ( 5 )   PDF(273KB) ( 626 )  

    要深入理解社会教育的本质首先必须注意研究方法问题。最简洁的方法是将社会教育看成是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活动的总称,进一步的方法是在有关社会教育的立法层面上所作的考察。两者都不足以探究社会教育的本质。对社会教育本质的探讨必须在历史层面上展开。必须明确由谁、在何时、持有何种目的来组织社会教育,即须在下层民众的要求与上层统治阶级的意志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加以考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认知神经科学对心理学的研究贡献——主要来自我国心理学界的重要研究工作述评
    张卫东, 李其维
    2007 (1):  46-5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07
    摘要 ( 3114 )   HTML ( 60 )   PDF(384KB) ( 1475 )  

    综观主要来自我国心理学界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工作及其重要成果, 从认知行为的神经机制研究、认知行为心理学理论的神经科学研究、基于脑神经机理构建认知行为心理机制理论模型的研究这三个研究层面评述其对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学术意义和研究贡献。文章指出,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心理学的发展, 但其尚难以满足心理现象因果解释的要求, 不能替代心理科学研究本身。心理学研究者掌握和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旨在使其“服务”于心理学研究, 从认知行为的脑神经机制的探索中获得启发而构建心理学理论, 这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对心理学研究的真正学术意义之所在, 目前我国心理学领域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进化心理学关于心理模块的领域特殊性思想
    商卫星, 熊哲宏
    2007 (1):  56-61,7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08
    摘要 ( 1972 )   HTML ( 8 )   PDF(201KB) ( 701 )  

    领域特殊性是心理模块的首要特征。本文考察了领域特殊性的特征和起源, 并对其作了进一步的理论思考。本文认为领域特殊性不等于模块性, 领域特殊性和领域一般性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 它们应保持一定的张力, 同时领域特殊性对心理机制的解释有一定的局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建构论视野中的心理科学
    叶浩生
    2007 (1):  62-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09
    摘要 ( 1831 )   HTML ( 3 )   PDF(236KB) ( 881 )  

    社会建构论认为心理现象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没有本体论的基础。它主张知识是建构的, 是处于特定文化历史中的人们互动和协商的结果。社会建构论关注了文化的作用, 对于消除心理学中的个体主义倾向有积极的意义, 从认识论上讲, 社会建构论主张从对文化的意义和更为实用的角度认识理论观点的作用, 对于建设一个应用倾向的心理学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但是社会建构论的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观点也受到严厉的批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情境整体交互作用理论与发展心理学研究思考
    王荣, 桑标
    2007 (1):  68-7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10
    摘要 ( 3112 )   HTML ( 59 )   PDF(207KB) ( 804 )  

    人—情境整体交互作用理论是关于个体功能与发展的理论, 对发展心理学中如何理解人的发展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为当前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取向注入了新的气息和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说中的学校与游戏
    李屏, 章晓谦
    2007 (1):  73-77,8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11
    摘要 ( 2083 )   HTML ( 3 )   PDF(283KB) ( 995 )  

    考察传说中的学校, 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游戏在教育机构的专门化, 即学校的产生中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一、教育的场所往往也是游戏的场所; 二、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常常与游戏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纸的发明看媒介演进对教育的影响
    王伦信
    2007 (1):  78-8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12
    摘要 ( 2056 )   HTML ( 3 )   PDF(317KB) ( 706 )  

    在考察纸的发明和应用过程的基础上, 从口说传业向自主阅读的转变、传统师承关系的松解、经学教育中“家学”的衰落、士人知识结构的变化、科举考试的技术条件等方面论述了简牍向手写纸本过渡对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 分析了汉魏之际我国学术和教育变化的媒介层面的原因, 为考察当前媒介技术变革对教育的影响提供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周春秋时代的教育科目—“言”
    张怀通
    2007 (1):  86-9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13
    摘要 ( 2485 )   HTML ( 7 )   PDF(3487KB) ( 433 )  

    西周春秋时代贵族教育的科目,不是《周礼> 记载的“六艺”。而应该是河南信阳长台关楚简记载的书、言、射、御、礼、乐,其中“言”的科目因西周“言礼”而设,又因“言礼”需赋诗言志而有诗教。西周春秋时代的诗,除了“诗”之外,还包括某些有韵的“书”,因此“言”是孔予“六艺”中诗、书的源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魏晋南北朝博士职责、考选及其变异论略
    孙德玉, 裘士京
    2007 (1):  92-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14
    摘要 ( 2354 )   HTML ( 3 )   PDF(178KB) ( 558 )  

    魏晋南北朝时期, 博士的选任方式、职责种类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博士任选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汉代形成的考选博士的制度被破坏, 一再强调“高选”, 而又缺乏具体的措施和标准, 导致博士水平下降; 二是博士类别增多, 除太学博士外, 又有国子博士、书学博士、律学博士、医学博士、四门博士、仙人博士等称谓。博士主要职责是兼国策顾问、礼仪顾问。由于社会动荡不安, 朝廷更迭无常, 官学时兴时废, 作为学官的博士形同虚设, 无所事事, 失其职责。博士弟子更是无心向学, 其直接后果是导致整个社会的学术水平下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