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6-12-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教育理论
    在实践变革与理论创新的互动中发展中国教育学———新世纪第一个五年中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杨小微, 叶澜
    2006 (4):  1-9. 
    摘要 ( 68 )   HTML ( 8 )   PDF(915KB) ( 101 )  

    2001~2005年,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突显出对人、对实践和对学科自身发展的深切关注,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呈现出以转型为主调的浑厚旋律,先后经历了学科存在价值与发展空间的寻找、学科研究转型、学科发展意识觉醒与迷乱这样几个阶段,最后进入“问题意识增强、本土研究强化、重建力量集聚”的新时期。总之,新世纪第一个五年使人们欣喜地看到,中国自己的教育学,正在实践变革与理论创新的互动中一步步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人文教育批判和实践的逻辑与表现样态
    张立昌
    2006 (4):  10-17,37. 
    摘要 ( 102 )   HTML ( 6 )   PDF(988KB) ( 95 )  

    正像历史上信仰的时代受到理性的审判一样,当今,理性受到情感的审判。但不再是过去那种在二元对立中一方对另一方的清算和全盘否定。在教育中,它促进了对人的形象的重新描绘和实现方式的反思。处在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的大学教育面临着合理性、合法性考验。时下,对于大学人文教育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历史关切和现实忧虑,是其得以加强和改善的必要意识基础。但在现实的努力中,其理论逻辑和实践形式都表现出诸多的不恰当。大学人文教育有效性的深层危机,是自身对其实践的逻辑的违背,致使应有的“人文性”流失了。所谓科学课程的挤压和科学霸权的言说并不能成立。大学人文教育的逻辑是指教育者为了凸现人文性而必须共同遵守的内在规则。它是建立在“大学”、“教育实践”内在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性”基础上的。聚焦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对话”和“反思”是贯穿于大学人文教育过程的核心机制。“主题—探究—表达”是其基本的和可能的课程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探析
    冯增俊
    2006 (4):  18-24. 
    摘要 ( 78 )   HTML ( 6 )   PDF(760KB) ( 94 )  

    随着中国高教扩招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如何界定和引导高职教育发展,看法颇多。研究表明,高职教育要避免重蹈一般普通院校之辙,必须在坚持高等技艺性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技艺与人文结合,走从纯粹技艺性到技艺与研发结合再到技艺、研发与学术性应用融合一体的新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道路。现阶段,中国高职教育在强化技艺教育的同时重视人文素养教育是有重要时代意义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文本理解的尺度:一种解释学的视角
    周险峰
    2006 (4):  25-31. 
    摘要 ( 106 )   HTML ( 7 )   PDF(757KB) ( 95 )  

    教育文本理解的尺度就是指教育文本理解的合理性、有效性评判的标准。从解释学发展的角度看,文本理解的合理性标准有“原意论”所称道的符合性标准,追求理解的正确性;有哲学解释学所认可的生成性标准,强调理解主体的经验性、理解的创造性、理解的对话性、理解的过程性或曰探究性以及理解的精神性。生成性标准启导教育文本理解范型由独断型理解向探究型理解转换,它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改变传统文本理解中的病理性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管理制度伦理问题研究
    郅庭瑾
    2006 (4):  32-37. 
    摘要 ( 71 )   HTML ( 7 )   PDF(666KB) ( 62 )  

    教育管理制度既应当是合乎理性的,也应当是合乎伦理的。制度伦理化与伦理制度化是密切教育管理制度与伦理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的思维路向,前者重在对教育制度本身进行道德上的评判和矫正,通过内容的建构促使伦理原则和道德观念在教育制度中的渗透与落实;后者强调将某种社会倡导、公众认可的道德规范转变成为具有强制效力的教育制度。两者在教育管理的秩序重整与道德建设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相比较而言,教育管理制度的伦理化更应当成为教育管理制度创新与制度变革的首要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外来稿
    现代日本教育法史纲———学校教育法制25年
    平原春好
    2006 (4):  38-45. 
    摘要 ( 89 )   HTML ( 6 )   PDF(536KB) ( 33 )  

    自1946年至1970年前后25年时间里,日本学校教育法制建设得到了逐步完善。在宪法中即设置了教育条款。其后又颁布了教育基本法、教育相关法律、学校教育相关法制、学校教育国库补助制度、教科书免费提供制度、班级编制与教职员法定配备人数标准、教职员工资制度等一系列教育法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学
    概念的多重表征形式及其双极结构模型
    邵志芳
    2006 (4):  46-49,56. 
    摘要 ( 107 )   HTML ( 7 )   PDF(553KB) ( 98 )  

    本文对于概念形成理论的流派和阵营进行了进一步的精细考察,提出五大流派探讨的分别是概念的不同的表征方式,而这些表征方式之间在表征的逻辑性和灵活性上是有鲜明的递进关系的,可以建构起一个双极结构。基于解释的阵营与基于相似性的阵营相比,只不过是运用了新一层次的相似性而已。本文阐述了概念的多重表征———基于规则的表征、基于线索的表征、基于样例的表征、基于图式的表征,以及这四种表征形式的双极结构模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意向性:从布伦塔诺到麦农
    郭本禹, 崔光辉
    2006 (4):  50-56. 
    摘要 ( 128 )   HTML ( 7 )   PDF(734KB) ( 107 )  

    意向性是早期人文科学心理学中布伦塔诺学派思想的核心。布伦塔诺提出的心理的意向性本质观点,拉开了心理学人文科学路线的大幕。在他之后,麦农作了进一步推进。麦农区分出意动、对象和内容,从对象的意向性把握方向进行心理学领域的拓展。意向性从布伦塔诺到麦农的发展推进了人文科学心理学路线的进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发展心理学的方法论探讨
    李晓文, 王晓丽
    2006 (4):  57-62. 
    摘要 ( 95 )   HTML ( 7 )   PDF(628KB) ( 51 )  

    改变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的薄弱局面需要从方法论上进行变革,应运而生的文化发展心理学反映了这样一种趋势。本文就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前提性认识进行了分析,并从文化发展心理学视角探讨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文化发展心理学强调人的心理机能发展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心理发展是主体在文化实践中的不断建构。分析心理发展的文化背景和个体意义建构的过程,是理解心理发展的关键。因此,需要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并且通过类型比较和心理表征意义分析,揭示青少年心理发展状态和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进化发展心理学
    董会芹, 张文新
    2006 (4):  63-67,95. 
    摘要 ( 146 )   HTML ( 7 )   PDF(634KB) ( 126 )  

    进化发展心理学是在现代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影响下形成的一个新的学科分支,是一种从种系发生来解释人类发展的新理论视角。它试图以达尔文进化发展的机制来解释人类各种心理与行为的进化意义,并通过汇总各个领域的研究资料、设计进化实验等途径和方法来探讨人类心理和行为产生与发展的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史
    “课程”与“教学”词源小考———兼与章小谦先生讨论
    姜国钧
    2006 (4):  68-71. 
    摘要 ( 270 )   HTML ( 6 )   PDF(495KB) ( 89 )  

    本文考证了“课程”与“教学”两个词的词源。认为“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翻译的佛经中,而非通常所说的唐代,而且佛经中的“课程”已接近于现代汉语中的“课程”。与现代汉语意义相近的“教学”最早出现在《战国策》中,而非通常所说的宋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代安徽书院的数量、分布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李琳琦, 张晓婧
    2006 (4):  72-81. 
    摘要 ( 198 )   HTML ( 6 )   PDF(943KB) ( 49 )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安徽书院经历了宋元时期的初步发展到清代的全面繁荣,明代是其发展的承上启下的重要过渡时期。本文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依据,首先详细考证了明代安徽书院的数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明代安徽书院的地域分布和时间分布特征,最后从徽商、宗族和学术流布等三个角度揭示了明代徽州书院发达的原因。对明代安徽书院的研究,将有助于安徽书院发展史和全国书院发展史研究的深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国初年中华职业学校遭遇挫折的原因探析
    张宇
    2006 (4):  82-87. 
    摘要 ( 245 )   HTML ( 6 )   PDF(713KB) ( 121 )  

    中华职业学校在192l一1926年闻遭遇了一系列严重挫折,这一事件恰好也是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缩影。究其原因,除了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形势与观念因素,缺乏职业界参与办学“惯例”的影响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尤其显得脱节,而实践证明,职业学校附设工场以便学生实习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沟通产学”的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延安教育模式与邹平教育模式:近代中国乡村教育的不同路向
    崔玉婷
    2006 (4):  88-95. 
    摘要 ( 87 )   HTML ( 10 )   PDF(881KB) ( 146 )  

    延安教育模式与邹平教育模式为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基于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的不同性质与路向的救国模式与教育实践。前者的路向为政治革命,后者则为文化革命。性质、路向不同,决定了二者的手段、策略也有所不同。其不同主要有:教育理念上“以教统政”与“以政统教”的区别;主要教育内容上人生行谊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之别;组织群众的方式上“政治动员”与“商量办事”之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