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 王承绪, 邛继伟, 张维平.徐辉, 张民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杜, 1987
|
|
许崇湍.欧美大学之今昔与中国大学之将来[A]; 杨东平主编.大学精神[C]沈阳: 辽海出版社, 2000
|
|
【美】怕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译.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杜.2001
|
|
John Henry Newman.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82.
|
|
肖海涛.大学理想的哲学基础[J]江苏高教, 2000(2)
|
|
【英】燕弗里·亚历山太编, 鼓聪腾译.迪尔凯姆社会学[M]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
|
【德】博尔诺夫著.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
|
【捷克】夸美纽斯太教学论[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杜, 1984
|
|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
|
【英】约翰·洛克著, 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
|
|
【法】爱尔维修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A];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C].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3
|
|
【德】米夏埃尔-兰撼曼著, 张乐天译.哲学人类学[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
|
【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著, 胡劲松译.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 分析、批判和建议[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
【挪威】乔斯坦·贾德著, 萧宝森译苏菲的世界[M].北京: 作家出版社.1999
|
|
李择彧, 周川.论高等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主体[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2000(6)
|
|
【美】马斯洛.自我实现及其超越[A]; 【美】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C]北京: 华夏出版社.1987
|
|
转引自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杜, 1979.
|
|
转引自【法】埃米尔·涂尔干.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A]; 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
|
【英】查尔斯·汉迪著, 王凯丽译.非理性的时代[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0.
|
|
【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 方在庆, 韩文博, 何维国译.爱因斯坦晚年文集[M].海南: 海南出版社, 2000.
|
|
参见陈玉琨.高等教育的价值与价值实现[J]教育管理论坛.1994(2).
|
|
【英】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范家骧选编.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节选本)[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
|
|
陈学飞.应确立为大学生未来发展服务的价值目标[J].中国高等教育, 2001(22).
|
|
陈玉琨.课程价值论[J]学术月刊, 2000(5)
|
|
【美】唐纳德·肯尼迪著, 阎风桥译.学术责任[M].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