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畇赟, 刘善槐, 谢爱磊. 身份区隔与认同危机:乡村振兴背景下编外教师职业承诺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6): 31-43. |
[2] |
李佳哲, 胡咏梅. 家长学习参与和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基于亲子关系和学习自信心的有中介的调节模型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7): 72-83. |
[3] |
刘月霞. 追根溯源:“教研”源于中国本土实践[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5): 85-98. |
[4] |
任海涛, 杨兴龙. 论中小学学校的法律地位[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1): 40-48. |
[5] |
白倩, 冯友梅, 沈书生, 李艺. 重识与重估:皮亚杰发生建构论及其视野中的学习理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3): 106-116. |
[6] |
崔延强, 卫苗苗. 超越自由教育的逻辑架构:大学通识教育的结构性转向[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11): 69-77. |
[7] |
黄斌, 张琼文, 云如先. 货币性激励能提升中小学教师校际交流意愿吗?——基于7省市278所学校的调查数据[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6): 94-108. |
[8] |
王竹立. 新知识观:重塑面向智能时代的教与学[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5): 38-55. |
[9] |
杨福义. 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国数据库的实证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6): 116-125+157. |
[10] |
鞠玉翠, 梁磊. 学校道德氛围量表的编制与验证[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3): 80-93+170+171. |
[11] |
杨欣,宋乃庆.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内涵的多视角分析——基于九省市学生、家长与教师的调查[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34(2): 52-61. |
[12] |
王树涛,田立新. 校长领导方式与学生现代性发展:以西部学校为对象[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34(1): 84-89. |
[13] |
刘莉莉. 中小学校长胜任特征的元分析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 33(4): 36-40. |
[14] |
刘黎明,祁占勇. 论刘佛年的中小学教学改革思想[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 32(3): 1-9. |
[15] |
1 毛齐明, 2 蔡宏武. 教师学习机制的社会建构主义诠释[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30(2): 1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