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卜玉华, 钟程. 课堂空间中儿童形象的产生机制:权力抑或教育?[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6): 27-35. |
[2] |
夏雪梅. 在传统课堂中进行指向高阶思维和社会性发展的话语变革[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5): 105-114. |
[3] |
刘云杉. 兴趣的限度:基于杜威困惑的讨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2): 1-17. |
[4] |
张华. 论杜威与中国教育改革[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2): 18-28. |
[5] |
冯加渔. 民主的多重面向:杜威Democracy and Education中文译名的世纪流变[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2): 29-36. |
[6] |
仲建维, 涂悦. 外来的杠杆:20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中的杜威[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2): 37-44. |
[7] |
伦纳德·瓦克斯. 杜威与孔子的对话:1919—2019[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2): 45-52. |
[8] |
杨志翔. 论中国之行对杜威多元文化观念及民主思想的影响[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2): 53-58. |
[9] |
尚恩·罗尔斯顿. 杜威在华经验考述(1919—1921):中国是如何改变杜威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2): 59-62. |
[10] |
兰岚. 论我国终身教育的立法核心——公民学习权保障[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1): 152-159+171. |
[11] |
底特利希·本纳, 顾娟, 彭正梅. 童年并未消逝:迈向支持自主性的现代教育[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6): 54-60+155+156. |
[12] |
魏戈, 陈向明.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创生和发展[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6): 107-117+158+159. |
[13] |
马莉萍, 刘彦林. 大学教育如何促进地区代际流动?——对大学生生源地、院校地和就业地城市级别的实证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5): 51-59+167. |
[14] |
郭菲, 赵琳, 连志鑫. 大学生自我报告的学习投入可靠吗——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称许性反应及对自陈式问卷调查的影响[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4): 53-61+163. |
[15] |
周兴国. 开放社会中的教育分配正义及其困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6): 36-41+153+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