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01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学基本概念的类型分析
    郑金洲
    2025 (2):  1-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2.001
    摘要 ( 225 )   HTML ( 14 )   PDF(665KB) ( 135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格局性变化,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这些概念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学的基本表达方式。对这些概念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类型分析,按来源可分为原创类概念、衍生类概念、重塑类概念,按内容可分为教育基本理论类概念、课程与教学论类概念、教育治理与变革类概念,按相容性可分为种属关系概念、交叉关系概念、矛盾关系概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教育学标识性概念建构
    温晓情, 冯建军
    2025 (2):  10-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2.002
    摘要 ( 174 )   HTML ( 12 )   PDF(576KB) ( 78 )  

    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以自主概念体系为根本保证,要求概念具有学科标识性、理论标识性和中国标识性。提炼中国特色教育学标识性概念,首先要明确中国特色教育学的学理框架,保证提炼出来的概念是具有学科联系性的“教育学”的概念,这是概念建构的学科前提;其次要在学理框架内扎根中国大地广泛提炼教育学概念,保证原创教育学概念是具有学理性的概念,这是概念建构的理论基石;最后要遵循差异性原则进一步突出教育学概念的中国标识性,建构起中国特色教育学标识性概念。但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不可能建立在碎片化的教育学概念之上,这就要求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教育学标识性概念的学科结构、逻辑层次和内容体系,从而为教育学概念的逻辑化、体系化提供结构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习科学
    求知、修身与发展的统合:国际比较视野下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
    张华峰, 史静寰, 郭菲
    2025 (2):  19-3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2.003
    摘要 ( 238 )   HTML ( 12 )   PDF(967KB) ( 172 )  

    超越消极刻板印象和西方既有学习理论,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出发理解中国学生学习特点,有助于构建本土学生学习理论和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也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关键前提。本研究对国际上的中国学习者研究主题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提炼,发现国际比较视野的中国学生学习具有以下特点:支撑知识再生产的组合式认知策略,社会关系导向和工具性的学习动机,情境性和策略性的学业互动,以及本土美德影响下的学习信念。结合现代中国教育和学生学习时间进一步提炼认为,中国学生的学习已超越认知范畴而与全人生发展融合,展现出求知、修身与发展相统合的“大学习”特色样态。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需的学生学习模式转型,不能仅着眼于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改革,还应该考虑扩大到塑造学习修身和发展特点的社会性变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会提问:大学生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协同学习模式的研究
    何珊云, 沈演
    2025 (2):  34-4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2.004
    摘要 ( 340 )   HTML ( 25 )   PDF(1207KB) ( 217 )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问世,给传统的学习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学生如何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促进学习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亟待探索的问题。本研究在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引入GAI,对学生与GAI的话语类型、提问水平、提问策略以及自我报告进行编码分析,探究了大学课堂中学生如何与GAI进行协同学习。研究发现,在学生与GAI的对话中,学生是对话的发起主体,单个对话构成的对话单元居多,持续性的讨论较少。学生话语主要以初始提问、拓展提问和改述提问为主,评价和继续指令话语较少。同时学生提问的认知水平较低,以知识水平、理解水平提问为主,提问策略单一,较少使用角色提问、材料提问、方案提问等策略。在不同任务阶段、不同使用经验的学生与GAI的对话存在差异性,在任务后期人智之间展开更高频、更持续的互动对话,且提问认知水平更高、提问策略使用更熟练。使用GAI经验越丰富的学生产生更多的高认知水平对话。在呈现出不同话语特征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对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引入GAI整体上持积极态度但有所分化。学生普遍认为,GAI能够积极地辅助学习,具有回应优势、能够为学生提供信息价值、处理多类任务和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但同时也存在技术局限,引发对学生主体、学习评价和教育生态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提供提问训练、丰富提问场景、加强回答反思三个方面为进一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成性人工智能提供了有效的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吗?——基于县域中小学16758份数据的分析
    郑东辉, 叶盛楠
    2025 (2):  49-6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2.005
    摘要 ( 223 )   HTML ( 10 )   PDF(1259KB) ( 121 )  

    澄清课堂评价对深度学习的影响,有助于探明新时期学生评价改革和学习方式变革的方向。基于文献梳理,建构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评价理论框架,强调课堂评价的融学性、导学性、伦理性。依据理论框架,自编“基于学生视角的课堂评价行为问卷”“中小学生深度学习问卷”,抽样调查一个县16758名中小学生,得到三方面结论:一是课堂评价对深度学习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二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越高,课堂评价对深度学习的促进作用越显著;三是年级、学校所在地、家庭学习环境显著影响课堂评价对深度学习的效应。这对于理解课堂评价与深度学习的关系及其变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第一,正视课堂评价促进深度学习的价值,突出课堂评价的整体性与独特性;第二,关注学生作为课堂评价主体对于学习方式变革的意义,强调评价作为深度学习方式的重要性;第三,审视深度学习的内部差异以及受课堂评价因子的不同影响,加强聚焦深度学习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第四,重视学生特征对课堂评价促进深度学习的影响,关注课堂评价的适应性和伦理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
    有组织科研中集体行动的逻辑、困境与策略选择
    赵小丽, 荀渊
    2025 (2):  66-7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2.006
    摘要 ( 151 )   HTML ( 6 )   PDF(731KB) ( 88 )  

    有组织科研不仅是现代科学发展与知识创新的重要形式,而且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选项。世界科技发达国家日益依靠集体行动的力量以提升科研效率并实现有组织科研的目标。有组织科研在遵循将集体目标转化为个体行动、建立恰当有序的知识分工合作体系以及多主体互动交流的知识生产网络等逻辑进路的同时,也存在个人学术旨趣与共同目标之间的冲突、有组织科研中的知识互动冲突以及复杂结构的隐患等集体行动的困境。要激发有组织科研中集体行动的力量,可选择的策略主要涉及:将参与主体的个体意愿转化为集体承诺与共同契约、建立分工与合作体系以明确有组织科研不同参与主体在行动中的角色与责任和构建开放互动、民主协商的治理体系以发挥有组织科研参与方知识互动网络的集聚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叉学科导向的现代家庭教育知识生产
    吴重涵, 朱重旺, 王茜
    2025 (2):  78-8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2.007
    摘要 ( 176 )   HTML ( 7 )   PDF(856KB) ( 94 )  

    家庭教育学历史上以学校教育学为理论原型,(发展)心理学占据统治地位,事实上成为较为微观和狭义的“父母教养学”,这与现代家庭教育的真实图景并不相符。采用“儿童在家庭是如何改变的”问题域的视角,我们看到家庭教育正在形成多学科交叉并可能形成交叉学科的景观,改变着家庭教育学科的走向、重心,形成了开放的家庭教育研究版图。家庭教育主要是“事物的教育”,是家庭生活中儿童的体验性改变,父母的教养作为“人的教育”包含其中;家庭教育是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的统一,其中社会机制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研究家庭中儿童改变的社会机制的社会科学,正在形成以社会学视角为核心,经济学、家庭史和儿童史等为重要视角的新的社会学科交叉群落;研究心理机制则以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学习理论为核心,脑科学和生理学等为重要视角形成另一个学科交叉领域。两者构成解释性家庭教育知识体系的“双核心”学科交叉态势,并可以按照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形成“现代家庭教育学”交叉学科。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并指出了社会学以学科分支和整体理论结构的形式“存在”于家庭教育问题域研究中,为交叉学科导向的“双核心”现代家庭教育知识生产模式提供重要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革与发展
    走出混沌迷途:普通高中特色发展三十年滞缓困境与出路——基于深度访谈的证据
    范涌峰, 吴钰茜
    2025 (2):  90-10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2.008
    摘要 ( 150 )   HTML ( 7 )   PDF(902KB) ( 98 )  

    我国自提出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至今已有三十年时间,并提出到2022年,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然而,这一目标似乎远未达成。为此,尝试基于对专家和校长的深度访谈,揭示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制约因素。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普通高中特色发展面临着理想与现实偏差的特色发展目标达成性困境,表面繁荣与本质偏移的特色发展实施混沌性困境,学生个性支持不足与沦为获取分数的新赛道的特色发展效果低质化困境。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滞缓”主要受制于以下因素:专项政策与顶层规划“缺位”,普通高中特色发展主体素养“缺席”,普通高中特色发展保障体系缺失的“羁绊”,“五唯”导向评价制度“枷锁”,功利主义教育文化氛围“桎梏”。基于此,从明方向、优环境、强动力和增能力四个维度提出了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实践路向,即构建“国家统一推进、市级政府统筹实施”的政策体系,建立“全面与个性兼顾、分数与特色兼容”的高中教育质量观,构建“自主招生、招考分离”的招生考试制度,形成办学自主权下放之下“自主增能、他者赋能”的能力提升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中阶段普职分流:误解、事实与愿景
    田志磊, 薛懿, 殷利
    2025 (2):  105-1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2.009
    摘要 ( 232 )   HTML ( 25 )   PDF(3466KB) ( 144 )  

    近年来,由于大众对普职分流存在误解,教育焦虑在社会上不断产生和蔓延。在描述普职分流的事实和特征的基础上,本文重新审视了社会上对普职分流的批判。过去二十年,我国高中阶段普职比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剧烈变化,但一直大于1∶1,当前高中阶段至少六成甚至三分之二的孩子在普通高中就读,个别省份这一比例已近八成。微观数据表明,家庭背景对普职分流重要但并非桎梏,学业成绩才是主导性因素;大城市家庭和多子女家庭在普职分流中面临更大的压力;男孩在普职分流中表现逊色于女孩。随后,本文围绕普职分流的主流批判提供了少数支持、多数相悖的证据。最后,基于对普职分流的实证分析,本文探讨了我国普职协调未来的可能路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对话
    对话“瑞吉欧”: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与国际瑞吉欧儿童中心主席克劳迪娅·朱迪奇的对话
    尹坚勤, 克劳迪娅•朱迪奇(Claudia Giudici)
    2025 (2):  119-1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2.010
    摘要 ( 166 )   HTML ( 5 )   PDF(613KB) ( 70 )  

    “活教育”思想历经百年锤炼和实践探索,仍保持着长久的活力。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始终秉持儿童本心,在社会不同转型时期持续生机勃发提振全球教育发展。尹坚勤教授与“瑞吉欧儿童”主席克劳迪娅•朱迪奇聚焦环境互动、教师角色、档案纪录与艺术审美等问题展开对话,在对话中达成深度理解与共识。克劳迪娅•朱迪奇提出瑞吉欧环境创构的三重维度、教师的内生育信念、档案纪录的实质与功能、艺术工作室作为一种空间隐喻等观点有着时代性的创生价值,并提出“创造性”与“情境性”是瑞吉欧教育的基本元素与关键特性。对话瑞吉欧,能为中国本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