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宋萑, 吴健健. 我国中小学教师负担生成机制的质性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9): 16-37. |
[2] |
执笔人:江波, 核心成员:戴娟, 周爱民, 董晓勇, 刘啸宇, 参与人员:洪道诚, 姜飞, 郑隆威, 赵佳宝, 章恒远, 刘雅琳, 顾问:袁振国.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3): 121-134. |
[3] |
李畇赟, 刘善槐, 谢爱磊. 身份区隔与认同危机:乡村振兴背景下编外教师职业承诺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6): 31-43. |
[4] |
马淑风, 杨向东. 什么才是高阶思维?——以“新旧知识关系建立”为核心的高阶思维概念框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11): 58-68. |
[5] |
李佳哲, 胡咏梅. 家长学习参与和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基于亲子关系和学习自信心的有中介的调节模型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7): 72-83. |
[6] |
刘月霞. 追根溯源:“教研”源于中国本土实践[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5): 85-98. |
[7] |
任海涛, 杨兴龙. 论中小学学校的法律地位[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1): 40-48. |
[8] |
白倩, 冯友梅, 沈书生, 李艺. 重识与重估:皮亚杰发生建构论及其视野中的学习理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3): 106-116. |
[9] |
崔延强, 卫苗苗. 超越自由教育的逻辑架构:大学通识教育的结构性转向[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11): 69-77. |
[10] |
黄斌, 张琼文, 云如先. 货币性激励能提升中小学教师校际交流意愿吗?——基于7省市278所学校的调查数据[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6): 94-108. |
[11] |
王竹立. 新知识观:重塑面向智能时代的教与学[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5): 38-55. |
[12] |
杨福义. 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国数据库的实证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6): 116-125+157. |
[13] |
鞠玉翠, 梁磊. 学校道德氛围量表的编制与验证[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3): 80-93+170+171. |
[14] |
杨欣,宋乃庆.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内涵的多视角分析——基于九省市学生、家长与教师的调查[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34(2): 52-61. |
[15] |
王树涛,田立新. 校长领导方式与学生现代性发展:以西部学校为对象[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34(1): 84-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