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鲍威, 陈得春, 佟琳楠. 美德是否可教?高等教育对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4): 56-71. |
[2] |
严从根. 道德凸显和伦理隐退的中国德育危机与出路[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11): 101-108. |
[3] |
彭韬, 林凌. 赫尔巴特的性格形成理论研究——基于教育学与伦理学相互关系的视角[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6): 69-76+156+157. |
[4] |
樊改霞. 我国道德教育的现代性转型及其伦理风险[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34(1): 31-38. |
[5] |
余维武. 现代道德教育中的道德底线与道德至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 32(3): 69-77. |
[6] |
唐燕 高德胜. “称赞”抑或“敬重”:从伦理概念到德育实践[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 32(2): 31-37. |
[7] |
金生鈜. 公共道德义务的认同及其教育[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30(3): 1-6. |
[8] |
倪辉. 大学仪式的形态、特点及功能:道德教育的视角[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30(3): 29-33. |
[9] |
严从根, 冯建军. 道德教育:在正当与有效之间寻求平衡[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9(3): 10-20. |
[10] |
谭维智. 道德教育中的身体处置问题——道家庄子的观点[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9(1): 68-74. |
[11] |
翟 楠. 追求道德“至善”,还是退守道德“底线”? ——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反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 28(1): 16-20. |
[12] |
田爱丽. 论教师道德教育的评价[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6(4): 31-40, 54. |
[13] |
张洪高, 唐晓呜. 中国道德教育核心价值遭遇时代困境的表征[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6(2): 1-9,37. |
[14] |
高德胜. 走向生命和谐———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辨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24(1): 16-22. |
[15] |
龙宝新. 价值商谈与学校道德生活的建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 23(3): 17-23, 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