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导航切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首页
关于本刊
期刊沿革
组织架构
期刊荣誉
编委会
编辑团队
学术动态
本刊活动
国内会议
国际会议
投稿审稿
投稿须知
作者投稿
编辑审稿
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读者中心
最新出版
专刊
高被引文章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全年目录
按栏目浏览
过刊浏览
征订启事
留言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5-04-24
上一期
下一期
全
全选
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隐藏/显示图片
教育理论
Select
知识伦理的终极追求和逻辑与结构
郝文武
2015 (
1
): 1-1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1.001
摘要
(
703
)
HTML
(
47
)
PDF
(625KB) (
1856
)
知识伦理是形成、应用知识的价值和道德理想追求、根据及其逻辑。不同社会和时代的社会道德和个人品德都有许多层面,但以核心价值为一元根本追求。全面建构理性基本善和物性底线善等不同层面统一的善,是自古以来人类道德理想和知识伦理的共同追求。知识伦理有由国家、民族的道德理想、规范结构决定的逻辑和结构,有由科学文化知识等结构和形成、应用目的决定的逻辑和结构,有由知识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决定的逻辑和结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卢梭的教育意图
1、刘良华;2、曾世萍
2015 (
1
): 11-1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1.002
摘要
(
883
)
HTML
(
143
)
PDF
(498KB) (
2538
)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矛盾和紧张关系。《社会契约论》以“社会”为取向,否定人的“自然状态”;《爱弥儿》以“个人”为取向,强调“自然教育”。然而根据卢梭本人的教育意图,二者实际上是一以贯之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表面上是对“自然状态”的否定,其实是对“自然状态”的模仿:以“道法自然”的方式建立公民社会。并且,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着重阐述了对一般公民的教育(大众教育)。《爱弥儿》并非《社会契约论》的对立面,它阐述的是对公民社会的立法家的教育(精英教育)。正因为立法家对于社会的作用高于一般公民,所以《爱弥儿》的重要性高于《社会契约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教育现象的直观及其对教育世界的契合价值
王卫华
2015 (
1
): 18-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1.003
摘要
(
663
)
HTML
(
46
)
PDF
(478KB) (
1825
)
教育现象是教育世界在人的意识中所呈现的一种精神实在,这种精神实在同时也被认为是教育世界本身。教育现象不同于教育假象、教育象征和教育显像,它是于其自身显示自身者。对教育现象的直观,目的是为了获得教育世界的本真知识,它要求人们在认识时,首先要进行现象学的“悬置”;其次,它是在教育精神事实中进行分析;再者,直观的内容要尽可能全面;最后,人们要直观教育世界的完整过程。教育现象的直观对教育世界的把握具有重要的契合价值,它不仅能在个别教育现象中显现普遍的教育本质,而且,它使教育世界中人的存在得到真正的彰显。然而,最大的价值发生在教育的实践生态领域,它将由结果式教育转向过程式教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论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情境生成
余庆
2015 (
1
): 26-3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1.004
摘要
(
609
)
HTML
(
54
)
PDF
(456KB) (
1777
)
方法与方法论伴随教育研究的始终,方法论是怎么做研究的前提和依据,开启研究方法选择与使用的明证性,方法论的变革引领研究的价值取向。方法论的习得离不开研究方法的学习,但受制于方法的技术化和方法论的知识化。自觉的教育研究方法论须从具体的研究情境中生成,维护教育研究的价值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重启教育改革议程的合理性分析
邵泽斌
2015 (
1
): 31-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1.005
摘要
(
673
)
HTML
(
135
)
PDF
(487KB) (
1473
)
重启教育改革的议程,是对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第一阶段教育改革的支持、肯定与超越。重启教育改革议程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改革的支持力量需要再次积聚,这是重启教育改革的社会基础;教育改革面对的顽固性难题需要继续攻克,这是重启教育改革的动力基础;教育改革的运行方式需要转换,这是重启教育改革的体制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学校教育中的支配、洞察与反抗
栗治强
2015 (
1
): 38-4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1.006
摘要
(
841
)
HTML
(
140
)
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谁的知识最有价值”,批判的教育研究以意识形态、霸权、符号暴力等概念对学校教育中的支配进行了分析。面对意识形态的霸权效果,从属阶级的学生能够借助父母文化的滋养和霸权内部的矛盾而产生洞察。而因洞察带来的反抗是多种形式的,但其并非从属阶级学生的唯一行动模式,不同动机下的反抗与顺从也值得关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论超越表层结构的翻转课堂
1、 张朝珍;2、束华
2015 (
1
): 45-50.
摘要
(
629
)
HTML
(
43
)
PDF
(859KB) (
1840
)
翻转课堂是包含教学媒体、教师、课程、学生要素的结构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三个子系统,即“教师-媒体-课程”的课程设计系统、“学生-媒体-课程”的学生学习系统和“教师-学习问题-学生”的主体互动系统,每个子系统内部都存在着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有效的翻转教学需要教师理解深层结构的价值和意义,超越表层结构运行中容易出现的技术控制、知识取向、浅表互动等问题,实现学科思维方法的掌握、积极的情感交流与体验、批判反思意识的塑造等深层的学生发展目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话语分析的逻辑:谬误与澄清 ——当前教育研究中话语分析的教育学审视
刘燕楠
2015 (
1
): 51-59.
摘要
(
936
)
HTML
(
40
)
PDF
(603KB) (
1810
)
教育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将教育概念、命题的话语分析作为基本任务,旨在澄清教育语言的逻辑谬误,促使教育学语言的精确化。然而,对教育话语的分析,实际上是对教育话语背后隐藏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目的的探究,是实现由符号到意义的研究过程和理论分析工具。因此,对于教育语言的“教育学”批判、反思,才是对教育概念和命题重新阐释的基础性前提。尽管教育研究的工具可以是多样化的,但目的和立场却是唯一的——它只能指向“教育学”本身。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大学功能的内在逻辑探究
但锋
2015 (
1
): 60-66.
摘要
(
617
)
HTML
(
39
)
PDF
(479KB) (
1599
)
大学功能的发展绝非由单一功能走向多元功能的线性过程,而是有其内在逻辑可资遵循。在大学视域中,教学、学术研究、传承文化与服务社会等概念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存在着较大的解释和理解空间。如果不在一个逻辑框架下进行解读就会造成对这些概念理解上的歧义、偏差与泛化,最终误读了“大学”。学术性教学与学术研究是大学之“体”,传承文化与服务社会是大学之“用”,体用不二、有机融合,是大学功能延伸的内在逻辑。大学应专注于提高学术性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品质,通过学术性教学与学术研究培养具有高深学问、品德高尚和批判精神的专业人才,同时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选择与批判,以服务社会的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学
Select
经济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新取向:具身经济学
窦东徽;彭凯平;喻丰;刘肖岑;侯佳伟;张梅
2015 (
1
): 67-76.
摘要
(
631
)
HTML
(
124
)
PDF
(563KB) (
2854
)
长期以来,传统经济学一直将躯体性因素排除在理论体系之外,是一种“离身”的经济学。具身经济学(embodied economics)则是在具身理论框架下对个体经济行为进行解释的一种(神经)经济学取向,它考虑身体信号、肌体状态、他人动作或位移(或其位移)所提供的信息对个体经济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近期大量有关动作、姿势、肌体状态影响决策、估价及消费行为的心理学研究已经为具身经济学奠定了坚实的实证基础。 深入理解躯体性因素对经济心理及行为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个体经济决策的动力机制,让经济学和心理学更贴近现实生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体验取样法在情绪研究中的应用优势
邓欣媚;丁雪辰;桑标
2015 (
1
): 77-83.
摘要
(
716
)
HTML
(
132
)
PDF
(473KB) (
2307
)
情绪研究的难题在于其具有动态变化性、情境依存性和个体差异性三大特征,这亟需研究者在对情绪及其相关变量测查时做特别的考量,而传统的情绪研究方法在这些方面存在欠缺。在这种情况下,体验取样法在情绪研究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它可以在一定时间跨度内对情绪事件进行即时、连续、重复地测量,降低了潜在记忆偏差和个人偏好的影响;其次,它把情绪事件置于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增强了研究的生态效度;另外,它丰富庞大的数据采集量能够从多水平、多角度、多变量分析个体情绪的整个变化过程。随着情绪研究的不断深入,体验取样法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高中生社会责任心与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关系研究* ——道德同一性的调节作用
吴鹏;刘华山
2015 (
1
): 84-90.
摘要
(
557
)
HTML
(
132
)
PDF
(809KB) (
2014
)
针对湖北省一所中学676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社会责任心与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关系,以及道德同一性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高中生有较少的网络不道德行为。同时,高中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道德同一性。调节效应分析发现,道德同一性的外显维度得分可以调节社会责任心与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道德同一性外显维度高分的高中生身上,社会责任心可以负向预测网络不道德行为。道德同一性外显维度低分的高中生身上,社会责任心不能预测网络不道德行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描述心理学的理论形态
王申连;郭本禹
2015 (
1
): 91-96.
摘要
(
651
)
HTML
(
134
)
PDF
(450KB) (
2500
)
描述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产生之初由布伦塔诺和狄尔泰共同创建的一门人文科学心理学,它主张通过现象学的描述或解释学的理解如实呈现人类心理生活的全貌。描述心理学沿循严格科学和浪漫主义两种传统发展,并各自贯穿着三种独具特色的理论形态,前者包括布伦塔诺的意动描述心理学、斯顿夫的机能描述心理学和胡塞尔的本质描述心理学,后者包括狄尔泰的体验描述心理学、斯普兰格的结构描述心理学和斯特恩的人格描述心理学。每种理论形态都有自己独特的基本主张、理论焦点和方法侧重点。不同理论形态在描述心理学框架体系下结成了反对心理学自然科学化的“强力同盟”,共同反对冯特等以自然科学为模板的发生心理学或说明心理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文化演化和儿童学校生存状态改善* ——十五个省市自治区调查数据比较分析
李晓文1 王晓丽2
2015 (
1
): 97-103.
摘要
(
498
)
HTML
(
133
)
PDF
(5027KB) (
1639
)
通过比较全国十五省市、自治区3-8年级学生20178份问卷调查数据,从区域文化和经济条件以及学校类别的差异,分析文化演化特点及儿童学校生存状态的形成,可以发现:应试压力与区域经济条件和文化传统存在一定的关系;尊师重教的传统和丰富的文化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师生关系。因此,需要顺延变革传统文化,以调动学生学习潜能为基点,开展整合性的校园文化活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史
Select
论清代广东书院的课程理念与教学模式
周艳红;王建军
2015 (
1
): 104-113.
摘要
(
680
)
HTML
(
35
)
PDF
(584KB) (
1685
)
古代的“课程”是指学生根据考课目标而自我安排的学习规程。清代广东书院存在着两种课程模式,一种为应付科举而设置,一种为崇尚经史古学而设置。这一差异导致了“无课程”与“有课程”之书院的分野,展现了两类书院不同的教学风格,进而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无课程”书院注重围绕科举内容进行考课,这导致书院生徒不能潜心做学问,而有追求科名等沽名钓誉之行为;“有课程”之书院注重经史教学,强调学问的经世致用,进而保障生徒的自主学习,体现出对传统教育本真的回归,这是晚清书院改革的精髓所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国家想象与民国时期教育电影的意识走向*
周慧梅 李媛
2015 (
1
): 112-117.
摘要
(
509
)
HTML
(
35
)
PDF
(561KB) (
2212
)
五四运动前后,随着商务印书馆所摄《盲童教育》、《驱灭蚊蝇》等教育电影公映,借助“假娱乐倡教育”理念,中国自制教育电影开始大量出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因意识形态宣教以及国家经济、文化各项基本建设宣传需要,自上而下将教育电影纳入官营体系,旨在以影像方式唤起民众,用电光影戏想象现代国家,型塑新国民;而教育电影通过将教育元素渗透到娱乐性光影中,大大拓展了教育的涵盖面,其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府推广模式,使得知识阶层与下层社会之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互动,广大知识浅陋的民众获得了与知识阶层相互沟通的话语体系,并建立起共同的现代常识。国家想象深深影响着教育电影的意识走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1965—2013年国际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前沿与演化*
甘永涛
2015 (
1
): 118-124.
摘要
(
602
)
HTML
(
34
)
PDF
(711KB) (
1411
)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人类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快速发展。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知识可视化、词频分析等方法,对1965-2013年间Web of Science发表的5316篇教育人类学相关学术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际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发文量呈蓬勃发展的态势;相关领域学者的分布较为分散,核心作者尚未形成,期刊分布与机构分布则都显示出相对集中和高度分散共存的非均衡化的发展特点;教育人类学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相关研究的热点主题与研究前沿的演化均具有按时期演化的特征。研究热点的主题可归类于教育人类学研究对象特征的关注、教育人类学实现形式的研究、教育人类学实施效果的评价研究;国际教育人类学的知识基础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趋于稳定并基本成熟,教育公平研究、具体文化视域下的教育人类学研究等在不同时期成为教育人类学的知识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