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静, 郑杰, 崔海丽, 张丽君. 学校教育如何助力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基于聚类分析的探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5): 72-82. |
[2] |
蒋玉阳, 张斌贤. “无辜毒蛇”与“潜在圣徒”:美国儿童观的早期形态[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2): 109-118. |
[3] |
王晓杰, 宋乃庆. 我国小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2): 78-91. |
[4] |
史耀疆, 宋倩楠, 张馨月, 高源, 梁世斌, 张亚丽, 岳爱. 朝向高等级证据:中国儿童早期发展领域的知识演进及贡献[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11): 74-94. |
[5] |
朱旭东, 康晓伟, 黄蓝紫. 新时代高质量小学教师教育体系重建:为了儿童的全面发展[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10): 52-59. |
[6] |
王艳玲. 乡村教师离职意愿影响因素的变与不变——基于《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前后的比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9): 85-99. |
[7] |
张敏. 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人才的素质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5): 41-52. |
[8] |
叶晓梅, 曹晓婕. 教师关怀对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家校共育的机制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5): 98-112. |
[9] |
刘宝存, 黄秦辉. PISA高绩效地区学生的全球素养:个体和学校因素的影响[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2): 38-52. |
[10] |
崔盛, 吴秋翔. 为“流动”正名:主动教育流动的意义与作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11): 108-126. |
[11] |
吴晓刚, 李欣. 中国早期儿童发展与社会流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10): 53-65. |
[12] |
张斌贤. 儿童年龄分期:重构教育历史的概念工具[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3): 1-9. |
[13] |
刘志军. 留守经历与退缩型人格——基于新生代外来工的实证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3): 40-56. |
[14] |
朱旭东, 李秀云. 论儿童全面发展概念的多学科内涵建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2): 1-16. |
[15] |
袁振国, 黄忠敬, 李婧娟, 张静. 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报告[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9): 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