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星, 岳昌君. (2010).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性别差异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31(1),68-72 邓峰, 孙百才. (2014). 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变动趋势研究: 2003-201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32-138 邓峰. (2013). 高等教育质量与高校毕业生起薪差异分析. 教育研究,(9),42-49 高玉玲. (2014). 高校毕业生初职获得: 基于地位获得模型的经验分析. 教育与经济,(5),31-39 葛玉好, 邓佳盟, 张帅. (2018). 大学生就业存在性别歧视吗?——基于虚拟配对简历的方法. 经济学(季刊),17(4),1289-1304 韩翼祥, 翁杰, 周必彧. (2007). 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决策和职业期望——以浙江省为例. 中国人口科学,(3),63-71, 96 孔高文, 刘莎莎, 孔东民. (2017). 我们为何离开故乡?家庭社会资本、性别、能力与毕业生就业选择. 经济学(季刊),16(2),621-648 赖德胜. (1996). 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理论评述. 经济学动态,(11),65-67 李春玲. (2012). 8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6所985高校毕业生的调查. 江苏社会科学,(3),45-53 李黎明, 张顺国. (2008). 影响高校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分析——基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双重考察. 社会,28(2),162-180 刘艳茹. (2012). 社会资本视角下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问题研究.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马永霞, 马立红, 薛晗. (2019). 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三性”研究——基于北京2014—201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高教探索,(10),101-107 闵维方, 丁小浩, 文东茅, 岳昌君. (2006). 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高等教育研究,27(1),31-38 盛世明. (2007). 序列寻访理论与大学生失业.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7(6),15-18, 94 涂建明, 涂晓明. (2013). 起薪期望偏差视角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11),14-17 岳昌君, 白一平. (2018). 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5),20-32, 165 岳昌君, 丁小浩. (2004).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80-86 岳昌君, 邱文琪. (2019). 高校毕业生城际流动的特征分析.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17(3),88-104, 189—190 岳昌君, 文东茅, 丁小浩. (2004). 求职与起薪: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管理世界,(11),53-61 岳昌君, 杨中超. (2012).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1年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高等教育研究,33(4),35-44 岳昌君, 张恺. (2014). 高校毕业生求职结果及起薪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3年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教育研究,(11),72-83 岳昌君. (2013).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11(2),84-96, 189 郑洁. (2004).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高校毕业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11-1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9−11−01).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召开. 取自: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911/t20191101_406389.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10−07−2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取自: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17−10−27).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取自: 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18−07−31). 稳中求进精准施策—从中央政治局会议看下半年中国经济六大信号. 取自: http://www.gov.cn/xinwen/2018-07/31/content_5310879.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19-08-02). 全面做好“六稳”工作. 取自: http://www.gov.cn/xinwen/2019-08/02/content_5418062.htm. 钟秉林, 王新凤. (2019). 迈入普及化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 机遇、挑战和展望. 中国高教研究,(8),7-13 周俊波, 岳昌君. (2004). 大学生就业成本的实证研究. 教育研究,(8),64-70 Brewer, D. J., & McEwan, P. J. (2017). Economics of Education(刘泽云, 郑磊, 田志磊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Doeringer, P. B. & Piore, M. J (1971). Internal Labor Markets and Manpower Analysis. New York: M. E. Sharp.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 (2015). World Employment and Social Outlook 2015: The Changing Nature of Jobs. Geneva: ILO. Kerr, C. (1954). The Balkanization of Labor Markets. In E. W. Bakke (ed.), Labor Mobility and Economic Opportunit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Montgomery, J. D (1991). Social Networks and Labor-Market Outcomes: Toward an Economic Analysi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1(5), 1408-1418 Phelps, E.S., et al (1970).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of 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Theory. New York: Norton. World Bank. (2019). Data: Economy & Growth. Retrieved from: 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V.IND.TOTL.ZS?view=cha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