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温晓情, 冯建军. 中国特色教育学标识性概念建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43(2): 10-18. |
[2] |
张华峰, 史静寰, 郭菲. 求知、修身与发展的统合:国际比较视野下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43(2): 19-33. |
[3] |
吴重涵, 朱重旺, 王茜. 交叉学科导向的现代家庭教育知识生产[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43(2): 78-89. |
[4] |
梁文艳, 何茜. 拥有兄弟姐妹如何影响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主观幸福感?[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43(1): 81-95. |
[5] |
朱晶, 姜雪峰. 科学教育中科学家的角色与功能[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8): 50-63. |
[6] |
张丹, [英]苏珊•罗伯森. 交叉学科研究的机遇与陷阱——张丹与苏珊•罗伯森的对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7): 114-126. |
[7] |
李新, 郭元祥, 容翠, [加]吉莉安•贾德森(Gillian Judson). 知识、想象力与深度学习——与吉莉安•贾德森教授关于基兰•伊根的研究的对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6): 125-136. |
[8] |
刘贵华, 孟照海. 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2): 1-17. |
[9] |
王陆, 马如霞, 彭玏. 教师是如何发展的?——一项基于经验学习圈理论的刻画与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2): 30-45. |
[10] |
袁振国, 谢晨, 潘苏东, 迟少辉, 禹娜, 陈思语. 方法创新是构建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要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11): 1-11. |
[11] |
史静寰, 张华峰, 郭菲. 探讨中国学习者现象与建构教育学自主知识的努力——以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项目十五年探索为案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11): 12-29. |
[12] |
虞永平, 原晋霞, 张斌, 曾晓滢. 实证研究对中国学前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贡献与展望[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11): 127-145. |
[13] |
李政涛, 徐晓晓. 从“基础教育”到“基础教育学”:建构中国自主基础教育学知识体系[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11): 146-153. |
[14] |
阎光才, 孙娜, 田家玮. 中国高等教育实证研究的展开、问题与走向[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11): 171-186. |
[15] |
徐国庆, 谢鸿柔, 王茜雯. 1980年代以来中国职业教育研究中的知识生产[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11): 187-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