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 (2000). 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陈晓宇. (2012). 谁更有机会进入好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 (12),20-29 陈叶烽. (2014). 最后通牒实验与人类公平感. 南方经济, (6),81-85 褚宏启. (2006). 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中国教育学刊, (12),1-4 风笑天. (2017).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差别及其结合.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68-74 何克抗. (2011).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4),16-21 何克抗, 等. (2009). 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 (2),5-18 黄忠敬. (2011). 教育政策导论.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忠敬. (2018). 学校内部公平研究的三种范式. 袁振国.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17).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黄忠敬, 孙晓雪. (2019). 深入学校内部的教育公平追求. 中国教育学刊, (9),16-21 黄忠敬, 等. (2019). OECD教育指标引领教育发展研究.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忠敬. (2020). 社会与情感能力: 影响成功与幸福的关键因素. 全球教育展望, (6),102-112 加森, 比格斯. (2017). 分析制图与地理数据库(曾东林译; 梁海祥校).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春玲. (2010). 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 社会学研究, (3),82-113 李琼, 等. (2019). 中国地方普通高等教育生均经费的时空演绎分析. 经济地理,39(2),48-57 刘精明. (2014). 能力与出身: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的机制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 (8),109-128 刘妍. (2011). 基于研究的教育政策制定过程—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政策分析.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132-142 卢珂, 杜育红. (2010).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基于两水平增值模型的分析.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6),64-73 陆璟. (2019). PISA研究的意义远超排名. 教育发展研究, (22),3 沈丽萍, 王海兵. (2014). 西方教育人种志发展的四个阶段. 比较教育研究,36(1),65-69 沈欣忆, 等. (2019). MOOCAP学习者在线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评价模型研究. 中国远程教育, (7),38-46 孙阳, 等. (2013). 中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之探讨. 教育研究, (10),111-120 万明刚, 白亮. (2010). “规模效益”抑或“公平正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巨型学校”现象思考. 教育研究, (4),34-39 王伟宜. (2013).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获得的阶层差异状况分析:1982—2010. 教育研究, (7),61-67 王卫华. (2019). 教育思辨研究与教育实证研究:从分野到共生. 教育研究, (9),139-148 邬志辉, 史宁中. (2011).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十年走势与政策议题. 教育研究, (7),22-30 徐辉, 季诚钧. (2004).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及分析. 中国高教研究, (1),13-15 徐慧, 汪斯妤. (2020). 留守儿童的公平感与幸福度:来自实地实验与调查的依据. 南方经济, (4),40-52 严雅娜, 谭建立. (2017). 财政分权对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2004—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4),24-31 杨红. (2013). 拉祜族女童的教育选择:一项教育人类学的回访与再研究. 北京: 民族出版社. 杨小微, 李学良. (2016). 关注学校内部公平的指数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 (11),5-12 姚计海. (2017). 教育实证研究方法的范式问题与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64-71 叶庆娜. (2013).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大规模学校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教育与经济, (2),33-37 叶晓阳, 丁延庆. (2015). 扩张的中国高等教育:教育质量与社会分层. 社会, (3),193-220 尹上岗, 等. (2019).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城市学区房价格时空效应——以南京主城区公办小学为例. 经济地理, (9),82-93 袁振国. (2017). 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4-17 曾荣光, 等. (2020). 教育科学的追求:教育研究工作者的百年朝圣之旅.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18(1),134-176+192 扎丽玛, 张际平. (2019). 文化回应教育理念下的创客教学模式建构. 中国电化教育, (6),102-107 张绘. (2012). 混合研究方法的形成、研究设计与应用价值. 复旦教育论坛, (10),51-57 张尧, 等. (2019). 面向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变革——徐州市同步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29(6),90-95 赵丹, 等. (2012). 农村学校撤并对学生上学距离的影响——基于GIS和Ordinal Logit模型的分析. 教育学报, (3),62-73 郑楚楚, 等. (2017). 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区域配置的空间特征与均衡程度分析. 学前教育研究, (2),17-26 郑磊, 王思檬. (2014). 学校选择、教育服务资本化与居住区分割. 教育与经济, (6),25-32 Baker, R., Yacef, K. (2009). The State of Educational Data Mining in 2009: A Rview and Future Vi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ata Mining, 1, 3-17 Cameron L A. (1999). Raising the Stakes in the Ultimatum Game: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Indonesia. Economic Inquiry,37(1),47-59 Hershkovitz S. (1991). Socio-spatial Aspects of Changes in Educational Services: Tel Aviv and Jerusalem.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11(2), 137-153 Johnson R B, Onwuegbuzie A J. (2004). Mixed Methods Research: A Research Paradigm Whose Time Has Com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3(7), 14-26 OECD.(2019).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9: OECD Indicators. Paris: OECD Publishing. Romero C., Ventura S. (2007). Educational data mining: A Survey from 1995 to 2005.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33(1): 135-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