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研究报告:来自2003—2021年调查数据
    岳昌君, 冯沁雪, 辛晓佳, 邱文琪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9): 138-1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9.010
    摘要13481)   HTML1153)    PDF(pc) (853KB)(6347)    收藏

    基于2003—2021年10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对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包括:第一,从毕业去向看,正规就业比例创新低,升学比例持续走高;落实率下滑,待就业率回升,不同学历的落实率趋同。第二,从就业质量看,学历越高则起薪越高、增长越快;相对起薪呈现“L”型下降趋势;近五成毕业生的起薪低于期望;就业满意度波动上升。第三,从就业结构看,大中城市就业比例超过八成;民营企业的就业占比跃升第一;企业就业比例先升后降、超过五成;职业类型从同质化、趋向多样化、再回归同质化;教育行业成为毕业生首选。第四,从就业匹配看,适度教育比例先降后升、超过70%;专业不对口比例约为40%。第五,从求职状况看,学校是最主要的求职信息来源;求职次数并未随时间推移逐渐走高,存在“有业不就”现象;人情费、交通费、置装费是3项主要求职支出;能力是影响就业结果的第一要素;择业意向稳定,偏好向“前/钱”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探析及应对策略
    杨宗凯, 王俊, 吴砥, 陈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26-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3
    摘要10443)   HTML970)    PDF(pc) (699KB)(19317)    收藏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重大影响。ChatGPT赋能教学,推动教学模式从“师-生”二元结构转向“师-机-生”三元结构,促进教学内容从人工生产转向智能生产,催化“知识+素养”的测评模式;ChatGPT赋能学习,推动学习空间泛在化,满足学习过程全覆盖的个性化需求,形成人机协同的学习模式;ChatGPT赋能育人,推动育人理念转向高阶能力培养和综合素养培育,创新学科融合的育人模式。面对ChatGPT引发的冲击,我们要充分重视、冷静思考、积极应对,既要加快发展具有本土化特色的高水准竞品,又要深入研究人机协同的智能教育学规律,妥善处理教育的变与不变、公平与效率,以及技术的专用性与通用性等重要关系,正确把握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引领教育体系结构与运行机制变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
    执笔人:江波, 核心成员:戴娟, 周爱民, 董晓勇, 刘啸宇, 参与人员:洪道诚, 姜飞, 郑隆威, 赵佳宝, 章恒远, 刘雅琳, 顾问:袁振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3): 121-13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3.013
    摘要6859)   HTML361)    PDF(pc) (728KB)(10621)    收藏

    我国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起步不久,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性质与目标、教材开发和学业评价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理论与实践困难。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编写《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从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要求、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实施建议等六个方面,构建一套科学开放的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为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创新:机遇、挑战以及未来
    朱永新, 杨帆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1-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1
    摘要6313)   HTML666)    PDF(pc) (805KB)(14407)    收藏

    名为ChatGPT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产品一经问世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它表现出的教育创新价值更受到热烈讨论。由于具有先进算法、强大算力和海量数据基础,ChatGPT可以在与用户进行交互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从而智能化地提供问答、翻译、写作等服务。此外,最新发布的ChatGPT升级版——GPT-4还可以更好地解决实时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完成创意写作。在教育领域,ChatGPT既可以成为教学辅助工具、解答专业学术问题、搭建自主学习平台、节约人力资源成本、重构学校教育结构等,为教育创新提供新的机遇;同时,它也会带来一些风险与挑战,比如对教师角色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传统学校秩序等产生冲击,进而导致技术依赖、学术滥造、智能歧视等问题。当前,技术变革正在不断推动教育创新,这要求我们必须积极且谨慎地对待新型技术,通过加强有组织科研实现智能技术自立自强,通过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筑牢国家数字安全屏障,通过明确数字伦理标准增强应用服务透明度,通过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形成教育评价灵活思维,力求在迈向人机共教的进程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什么才是高阶思维?——以“新旧知识关系建立”为核心的高阶思维概念框架
    马淑风, 杨向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 (11): 58-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2.11.005
    摘要4420)   HTML177)    PDF(pc) (755KB)(3276)    收藏

    高阶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和剖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高阶思维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找认知平衡的关键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并非被动地接收外界的信息,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建构者。在具体的认知情境中,高阶思维表现为个体通过识别已有知识和外部信息之间的联系,将背景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复杂环境中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高阶思维并非单一的思维过程,而是多种认知成分协同作用的复杂思维过程。高阶思维的概念框架需要包含“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新旧知识的关系建立”“不同维度信息的综合”“创新性知识的产生”,以及“对思维过程的监督、管理和调节”五个方面的认知成分,并且能够阐释五个认知成分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协调发展的过程。这一概念框架为解读高阶思维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为深入研究高阶思维的发展规律和培养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困难和应对策略
    尚俊杰, 李秀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3): 72-8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3.008
    摘要4288)   HTML148)    PDF(pc) (1016KB)(5345)    收藏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对于教育的可供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教育数字化转型驱动下的未来教育将实现全景式变革,转型成功的理想图鉴包括三重境界:基础设施升级、学习方式变革和教育流程再造。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一项技术可供的创新性社会变革注定不会是一场顺利的征程,技术与教育主体的交互作用受到多重要素的影响,相应的困难和障碍也接踵而至。表层困难主要来自技术可供的功能性障碍,即教育新基建中人、财、物的限制和技术瓶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有关技术功能的成熟性、稳健性和普及性的挑战。深层困难来自教育主体的行动障碍。而核心困难则是全社会对于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人技融合和教育创新的共识障碍,是如何处理人和技术关系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要进行结构化的变革,加强教育基础研究,深入解析数字化转型后教学与学习发生的过程和机制。最后,文章从筑基、赋能和开拓三个层面提出了有效解决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突出困难的实践性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何谓人工智能素养:本质、构成与评价体系
    钟柏昌, 刘晓凡, 杨明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 (1): 71-8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1.005
    摘要4261)   HTML211)    PDF(pc) (845KB)(8414)    收藏

    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给教育带来了积极和消极影响,教育领域不仅要被动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诸种挑战,更应该主动思考如何培育学生具备适应和驾驭人工智能的素养,本文将这种素养称之为人工智能素养,即通过人工智能教育培养的领域特定性与领域一般性兼具的学生核心素养。对人工智能素养的解析可以追溯到三维目标模式下的诸类研究,但这些研究未能廓清其内涵本质和内在逻辑。鉴于人工智能素养是因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素养类型,本文首先从技术本体论视角分析了人工智能素养的本质——人的技术化,并从哲学认识论与教育心理学视角出发,把握了人工智能素养的构成: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质就是一个“知识与思维”的动态转化过程;情感作为源于认知过程的情绪化体验,不仅涵养了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获得道德观念的根据和渊源。由是,知识、情感与思维的相互作用关系共同构成了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底层逻辑。籍此,本文从人工智能知识、人工智能情感、人工智能思维三个维度出发,重点构建并详述了人工智能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潜在类别模型的原理、步骤及程序
    温忠麟, 谢晋艳, 王惠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1): 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1.001
    摘要4088)   HTML363)    PDF(pc) (837KB)(8970)    收藏

    潜在类别分析和潜在剖面分析相应的模型统称为潜在类别模型,它是根据个体在观测指标上的不同反应模式将其进行分类,从而达到识别群体异质性的一类统计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等社科领域日益受到应用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现有的中文文献对此类模型的统计原理和分析步骤的介绍不易为教育研究工作者所接受。本文系统讲述潜在类别模型的基础知识、统计原理、分析步骤和Mplus程序,厘清潜在类别模型的后续分析所涉及的多种方法和选用策略,有助于增进应用研究者对潜在类别模型的原理理解和方法掌握,推动潜在类别模型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的工作变革:机遇、挑战与应对
    宋萑, 林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78-9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8
    摘要3649)   HTML171)    PDF(pc) (1388KB)(7126)    收藏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的最新突破,自发布后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其对教师工作带来的变革。通过借鉴比斯塔“教育之弱”和杜威“交流行动哲学”的理论思想,深入思考ChatGPT和教育的融合本质,认为根据“强式教育”和“弱式教育”不同的思维取径,教师和学校具有截然不同的可替代性。教师工作应注意教育的价值伦理取向,把握教育的特性,在个性化学习、教师负担、教师自身成长等方面抓住ChatGPT带来的机遇,在学习目的、教学过程和设计、评价方式等方面积极应对ChatGPT带来的挑战。从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素养本位”的教育入手,围绕教育者数字信息素养,本文提出新时代教师素养结构新要求包括立德树人的能力、数字化时代的专业伦理、人工智能融合教学的能力,以及更新课程—学习—教学—评价的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论应试教育与学生创造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柯政, 梁灿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4): 72-8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4.006
    摘要3367)   HTML181)    PDF(pc) (783KB)(4826)    收藏

    虽然很多人理所应当地认为,应试教育阻碍了中国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但目前没有基本的证据能证明中国学生总体创造力水平低于其他国家,因而不能简单断言应试教育制约了中国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试教育与学生创造力水平无关。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是:应试教育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它对“抬升底部”卓有成效,但会比较明显地阻碍拔尖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这有直接和间接的多方面的事实证据支撑。应试教育对拔尖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有着明显的负面作用,并不意味着其他群体的学生不受其影响,而是说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拔尖学生受影响和制约的程度更加突出。借用“创造力成分理论”提供的分析框架,这种负面影响可能通过3个机制发生作用:即降低拔尖学生的知识掌握宽度和深度,降低冒险质疑精神以及对不确定的容忍态度,弱化学习的内在动机。虽然拔尖学生数量占比不多,但这不是小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和竞争力以及教育系统完善的大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大国博弈新边疆
    余南平, 张翌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15-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2
    摘要2729)   HTML371)    PDF(pc) (1057KB)(4130)    收藏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应用,标志着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的转化正在发生,并为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其原理机制主要呈现出师生关系网络化效应、教学活动动态生成、知识信息隐态传输等特征。从应用场景来看,ChatGPT模型将围绕“教师”“学生”和“学科”三个主体,在教师发展与队伍建设、学生学习与能力培养、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三个领域产生综合性影响。ChatGPT的教育应用在对现行教育范式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同时,也将推动加速地区发展差距、决定国家产业转型进程、颠覆劳动力结构,并使国家信息安全复杂化。上述影响既超越教育自我定义的范畴,也全方位地波及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各个层面。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推动了大国博弈的新边疆,也在国际权力结构的重构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将被重新认识和再定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人工智能促进未来教育发展:本质内涵与应然路向
    顾小清, 李世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 (9): 1-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2.09.001
    摘要2598)   HTML374)    PDF(pc) (724KB)(4757)    收藏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系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通过“人工智能促进未来教育发展”这一社科重大项目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在凸显创新人才发展的挑战,支撑大规模教育的个性化实现,重塑知识观与教学创新,赋能未来教师发展,推动教育生态的系统变革等方面是关键着力点。同时,技术赋能教育、技术创新教育、技术重塑教育是人工智能促进未来教育发展“三部曲”的进阶样态。要探究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发展的内核机理,必须以复杂系统视角来揭示技术、教育、社会三者之间互动的规律,以学习科学视角探索人工智能对教育发展的本质影响,以“历史?文化”视角预测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向。在此基础上,把握智能驱动下的创新人才发展战略,聚焦人工智能驱动下教育创新的关键要素,重塑人工智能助推的未来教育生态蓝图,助力打造我国“高质量且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未来职业教育
    徐国庆, 蔡金芳, 姜蓓佳, 李政, 杨惠, 郑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64-7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7
    摘要2556)   HTML139)    PDF(pc) (668KB)(5330)    收藏

    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一经问世便引发广泛关注。从职业与职业能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职业院校科研等影响职业教育发展和体现职业教育重要职能的几个方面展开分析,可揭示ChatGPT影响下的未来职业教育图景。在职业方面着重阐明了ChatGPT对职业影响的技术原理、机制和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在职业能力方面,从对职业能力的特点和结构的解释中分析了ChatGPT对职业能力的影响,并就未来如何应对各种影响提出建议。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重点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领域中的应用,剖析了ChatGPT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并从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人才培养入手,阐述了ChatGPT的迭代更新对未来技能培训的影响以及ChatGPT对职业教育未来技能培训模式的影响。在职业院校科研方面,着重厘清职业院校科研的基本内涵,刻画职业院校科研在技能形成变迁中实现迭代的历程,阐述以ChatGPT为代表的“去技能化”技术发展对职业院校科研的影响,并回答了职业院校科研如何应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去技能化”技术的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AI驱动教育改革:ChatGPT/GPT 的影响及展望
    蒋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143-15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13
    摘要2498)   HTML218)    PDF(pc) (578KB)(4804)    收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ChatGPT、GPT-4等人工智能的出现,传统教育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我们已经正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而在这个时代,教育应从注重培养个人在没有人工智能助力下的能力转向培养个人在人工智能加持下的综合能力。正确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个性化学习路径等;同时,人工智能也能为教师提供很多的方便,把老师变成人工智能加持的超级教师。教育系统应拥抱技术变革,从而实现真正的兴趣驱动的、自主的、探究式的学习。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重点内容应包括培养人工智能思维、创造创新能力、创新设计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在人工智能协助下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百年变局下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挑战与选择
    余南平, 黄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 (6): 9-1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6.002
    摘要2457)   HTML31)    PDF(pc) (755KB)(3739)    收藏

    当下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宏观角度看,世界正进入政治经济重塑期,教育对提升生产力水平、推动人类文明走出生产力停滞期至关重要。目前的逆全球化进程已经引发了全球深层次矛盾爆发,同时,颠覆性技术与产业变革在加速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新格局时,也正在对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进行着解构与重塑。在政治介入与技术力量纠缠并产生叠加影响的背景下,在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中国将主要面对美西方的教育“分级脱钩”、颠覆性技术壁垒、人工智能生态重塑等多方面的影响和挑战。唯有以中国式现代化之内在要求,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目标,才能在教育范式革命和教育“自创生”中建设和实现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测评模型实证研究
    朱德全, 彭洪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2): 1-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2.001
    摘要2366)   HTML92)    PDF(pc) (776KB)(5242)    收藏

    跨学科教学素养是促成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的根本动力,跨学科教学素养测评则是引领和推动教师发展跨学科教学素养的重要工具和必要手段。本文通过厘清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内涵特征,构建中小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测评指标体系,并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形成带有权重系数值的集跨学科教学知识、跨学科教学能力和跨学科教学情意三维一体的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测评模型。通过实证检验,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现状和水平,提出教师内生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发展路径,即领悟跨学科教学理念,增强跨学科教学情意与博雅意识;深化跨学科教学实践,锤炼跨学科教学能力与跨界思维;加强学科教师间交流,发展跨学科教学共同体与组织文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突破点:智能教材的设计与实现
    李锋, 盛洁, 黄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3): 101-10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3.011
    摘要2351)   HTML93)    PDF(pc) (1507KB)(3006)    收藏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创生出教材建设新形态,推动了数字教材的发展。但是,当前数字教材建设中也存在着诸如简化为“电子文本”、等同于“多媒体资源库”、异化为“答题教师”的问题。本研究针对数字教材建设中的问题,分析数字教材智能化发展的必要性,以教学论视角阐释智能教材“智适应选学、智能化导学、伴随式评价、深度学习互动”等教学性特征;结合人工智能知识图谱、学习分析、在线追踪、学习者画像、深度交互等技术优势,借鉴已有研究成果设计智能教材教育功能实现的方法与技术,并以具体案例解释与说明;针对智能教材教学性与工程性特征,从遵循教学理论、注重实践迭代、加强技术监管等方面提出智能教材的推进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怎么转
    袁振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3): 1-1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3.001
    摘要2328)   HTML145)    PDF(pc) (672KB)(3467)    收藏

    教育数字化不仅是对教育的赋能,更是对教育的变革和重塑。由于教育数字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教育数字化转型并不像在许多其他领域那样取得了令人期待的成果。教育数字化转型到底转什么、怎么转,在学者、决策者和公众的认知中,普遍存在一些困惑甚至误解。厘清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十分必要。教育数字化与其他领域数字化的根本不同在于,教育活动不是物与物的联系,而是人与人的联系,教育数字化不仅不能替代人,而且要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是通过人、依靠人、为了人,以是否促进了人的发展为衡量标准。当前教育数字化的重点任务是创新教育场景,开发数字资源,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国家数字教育平台能级,以数字化思维治理教育数字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基于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的对比
    史秋衡, 任可欣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8): 1-1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8.001
    摘要2283)   HTML129)    PDF(pc) (1194KB)(3702)    收藏

    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了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在人才需求方面的不协调。本文通过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来探究研究型高校与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大规模施测发现:由性格特质、通用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技能构成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得到数据的良好支持。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综合素养与能力为主,应用型人才在职业技术技能上的优势明显。第一课堂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阵地,第二课堂对高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具有重要价值,应用型高校实践培养环节的质量有待提升。据此,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不同作用,实现因材施教,应用型高校应将工程性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全方位、多渠道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和基地建设,实现特色化与高质量并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促进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变革研究
    陈静远, 胡丽雅, 吴飞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7): 177-18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16
    摘要2241)   HTML142)    PDF(pc) (2035KB)(2961)    收藏

    本文研究了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下的变革作用。作为一种语言生成模型,ChatGPT通过对海量语言数据的学习,能够挖掘单词间的共生关联关系,具备深入的语言理解和组合创新能力。然而在教育领域中,ChatGPT存在过度依赖训练数据、逻辑推理能力弱和新场景处理能力有限等局限性。为了提高ChatGPT在教学场景下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针对性,本文提出将ChatGPT与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资源组织方式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形成知识点结构图等方式对ChatGPT进行完善,同时提供了几种具体可行的使用ChatGPT辅助教师和学生的方式。最后,本文还探讨了如何将Prompt研究范式与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帮助ChatGPT建立“知识体系”,从而形成一个数据和知识双轮驱动的教育场景的语言生成模型,为教育领域提供更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推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变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