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2-03-2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教育理论
    个体实践能力要素构成的质性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傅维利;刘磊
    2012 (1):  1-13. 
    摘要 ( 1000 )   HTML ( 24 )   PDF(1126KB) ( 1673 )  
    实践能力的内涵需要在实践与能力的关联语境中确立起来。从其本质属性来看,实践能力是胜任不同类型实践任务的个体所具备的具有共性特征的能力素质,直接指向具体问题的解决,其功能在于确保个体顺利形成并实施实践观念。对高水平实践专家的质性研究表明,个体实践能力由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情境实践能力等四个维度14个要素共同构成。重视对学生各种实践能力要素的专门性培养是今后学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民德育的德性化诠释及危机与认识
    ——公民教育在德育政策层面的价值设计和政策反思
    薛晓阳
    2012 (1):  14-21. 
    摘要 ( 889 )   HTML ( 51 )   PDF(1052KB) ( 1345 )  
    公民德育具有自身独特的教育内容,包括对公民责任、民主意识、参与热情及个人尊严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德育应当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其政策设计应当更多体现公民教育的道德立场,而不是一般道德教育的立场。道德教育既不能代替公民教育,同样也不能代替公民德育。严格地讲,公民德育是由公民教育所演生出的教育问题,而不是由一般德育演生出的教育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说理”教育:建构公民文化之维
    闫旭蕾
    2012 (1):  22-28. 
    摘要 ( 862 )   HTML ( 24 )   PDF(1048KB) ( 1545 )  
    和谐社会的建构、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应以公民文化而不是村民文化、臣民文化为基础。公共理性是公民文化的核心,“说理”是其运行机制,“说理”教育则是建构公民文化的重要维度。“说理”是社会正义、民主政治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一种自由言论的权利,是一种与他人平等对话、协商的政治实践方式。因此,“说理”教育不是说教,而是一种培养受教育者对公共领域的关注、形成公民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以及言之有据、客观真实、符合逻辑、平等对话能力的实践方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精神成长研究:意义、取向与多学科视野
    苗雪红
    2012 (1):  29-36. 
    摘要 ( 910 )   HTML ( 24 )   PDF(1048KB) ( 1729 )  
    儿童研究是儿童教育研究的基础。一个世纪以来,儿童教育学对儿童发展的理解主要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心理学在整体地认识儿童的精神成长这一问题上存在方法论局限。儿童精神成长研究属于对儿童成长过程的总体研究。它将儿童视为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尝试在哲学、生物学、人类学、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野中,顺着个体精神现象发生的逻辑,采取生物学—现象学的发生学取向,从种系进化与个体发展的连续进程来探讨儿童的精神成长,呈现个体精神发生的内在潜能和自然的步骤、发展的内在自组织机制、环境条件以及现实的发展形态。这一问题是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原点问题,对这一核心问题的研究将会影响到各学科领域儿童研究的立场、问题、方法,并有助于推动社会文化层面孕育总体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从而影响在儿童教育实践中参与起作用的全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生评价的发展轨迹
    王斌华
    2012 (1):  37-42. 
    摘要 ( 936 )   HTML ( 26 )   PDF(1052KB) ( 1359 )  
    我国发明了考试,曾遥遥领先于世界几千年,但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测验”和“学生评价”却先后发韧于英国和美国,我国仍然处于引进和借鉴的层面。学生评价的发展轨迹是一个不断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在这期间,学生评价的方法更加多样,学生评价的范围更加宽泛。如今,中国和平崛起,再创华夏辉煌,应该在考试制度时期、教育测验时期和学生评价时期以后的“后学生评价时代”有所作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
     ——兼论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公共财力保障
    文新华, 鲁莉
    2012 (1):  43-49. 
    摘要 ( 1037 )   HTML ( 24 )   PDF(1054KB) ( 1506 )  
    现行财政体制是影响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重要因素。需要以事权与财权相统一为原则,在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中,按照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自分担约20%和80%的要求,调整现行税收分配比例;需要确保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不低于地方财政总收入的35%。因此,要强化和完善法律法规对4%的统筹协调机制、4%的预算和预算执行统筹机制以及4%的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和教育督导体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学
    教育戏剧:一条可开发的心理潜能发展路径
    陆佳颖, 李晓文, 苏婧
    2012 (1):  50-55. 
    摘要 ( 1025 )   HTML ( 31 )   PDF(1049KB) ( 2393 )  
    在欧洲的中小学课堂中,教育戏剧活动已得到广泛开展运用,在不少国家的师范教育中也被列为必修课程,我国近年也引入了这一教育途径。教育戏剧中蕴含的心理机制需要得到应有关注和深入探讨。教育戏剧中蕴含着独特的可开发潜能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距离、审美、仿似等心理现象。这类心理活动带有游戏色彩,而且可以拉开心理距离,所以能够调动参与者全神贯注地投入,在打开心扉的同时愉快地创造,在创造过程中交流、感悟和学习,因此有利于营造具身学习的文化生态情境,促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中开发心理潜能。而且,教育戏剧接近生态的特殊情境,可以开发为心理发展研究的一条途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偷窥禁忌中的隐蔽心理机制
    蔡堂根
    2012 (1):  56-61. 
    摘要 ( 1109 )   HTML ( 23 )   PDF(1051KB) ( 1682 )  
    偷窥禁忌在神话、传说等文学作品中很常见,一般包括禁止偷窥、偷窥、惩罚等几个要素。偷窥禁忌富有神奇色彩,往往被认为与宗教信仰有关,但实际上,它完全是由人类的隐蔽心理机制决定的。人类的隐蔽心理机制是有机体在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安全心理的主要组成部分。隐蔽心理机制决定着偷窥禁忌的结构:“禁止偷窥”是隐蔽自己,确保安全;“偷窥”是破坏隐蔽,是对安全的威胁;“惩罚”则是对破坏隐蔽所作出的反应。隐蔽心理机制在偷窥禁忌中往往以潜意识的形式发挥作用,因此,人们既难以发现偷窥禁忌中的隐蔽心理机制,又难以准确理解偷窥禁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张爱玲《传奇》中“女人”的认知隐喻探析
    鲁雅乔
    2012 (1):  62-69. 
    摘要 ( 1356 )   HTML ( 23 )   PDF(1049KB) ( 2784 )  
    按照具身认知的观点,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上的修饰手段,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思维方式。隐喻对概念特别是抽象概念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概念隐喻理论可以为“女人”这一抽象复杂概念的建构过程提供理想的分析框架。借助具身认知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张爱玲小说中关于“女人”的隐喻和各类不同隐喻的工作机制,可发现《传奇》中“女人”概念的隐喻系统主要包括两大隐喻:“女人是物体”和“女人是生物体”,而两大隐喻还包括11类子隐喻。同时,进一步分析显示,由始源域投射到目标域的特征都是消极负面的,因此,张爱玲《传奇》中的“女人”概念也带有较强的负面色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史
    由楚简中“教”族字的使用看楚人的辩证“教学”观
    高华平
    2012 (1):  70-76. 
    摘要 ( 900 )   HTML ( 20 )   PDF(1059KB) ( 1587 )  
    《尚书•说命》篇“学学半”一语中的两个“学”字,向来被认为前一个读“教”,其“古文”为“斆”;后一个为学习的“学”。从楚简文字资料来看,“斆”、“學”二字都是古文“学”字。在楚简文字中,“教”、“学”二字都可以表示“教”,也都可以表示“学”,这属于楚简“教”族字中特有的“反义共字”现象,反映了楚人教育思想中浓厚的辩证法精神。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近代大学预科发展与中等教育关系研究
    刘军
    2012 (1):  77-85. 
    摘要 ( 763 )   HTML ( 18 )   PDF(1051KB) ( 1296 )  
    大学预科是中学与大学之间的一个特殊教育层级,它既是中等教育的延伸,又是进入大学本科前的准备。虽然自清末学制至民国学制,大学预科都被列入高等教育段,但并不能忽视其与中等教育的密切关联。在中等教育尚不发达的时期,大学预科受中等教育发展规模、程度的影响颇深,反之,大学预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影响了中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大学预科从学制中被撤除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霸权、教育控制与女性解放 ——对近代中国教会女学的历史考察
    王晓慧
    2012 (1):  86-92. 
    摘要 ( 931 )   HTML ( 20 )   PDF(1053KB) ( 1865 )  
    教会女学是中国近代女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中国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教会女学的设置目的既与普通教会学校有相同之处又有殊异之处;教会女学建构了显性宗教课程和隐性英美文化场域用以进行教育控制,但女传教士群体对课程进行了“知识加工”;其客观上对中国女性的主体建构进行了一定的启蒙和引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梁漱溟投考北大落选考
    魏兆锋
    2012 (1):  93-86. 
    摘要 ( 760 )   HTML ( 19 )   PDF(1050KB) ( 1335 )  
    有一些中国教育史教科书及相关书籍在提及梁漱溟为蔡元培所聘进北京大学作教师时,都曾谈到梁漱溟“投考北大落选”一事。事实上,梁漱溟当年并未投考过北京大学,这是一个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说法。另外,梁漱溟被聘进北京大学时的身份是讲师,而非教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