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06-01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稿
    国家教育权的双重面向及规范要求
    湛中乐, 梁芷澄
    2023 (6):  1-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6.001
    摘要 ( 325 )   HTML ( 29 )   PDF(794KB) ( 458 )  

    从历史维度上看,国家教育权在其诞生之初仅意味着国家对教育内容的干预。社会国家诞生以降,国家教育权增添了给付因素,要求国家积极作为以保证受教育权的实现。这使得国家教育权成为一个同时蕴含干预面向和给付面向的概念。分析这一区分思路并考察它们的规范基础,有助于厘清国家教育权的规范边界。我国现行宪法第19条第3款、第19条第5款、第24条和第46条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家教育权干预面向的宪法基础,并对国家教育权的行使提出了形式要求和实质要求。此外,教育立法刻画了国家教育权在个别教育领域的规范边界。国家教育权的给付面向亦应满足宪法规范的要求,既不得偏离国家目标、违背平等原则,也需要满足国家保护义务的宪法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
    作为社会理论的“做中学”——深化杜威研究的一个新尝试
    涂诗万, 朱凯
    2023 (6):  14-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6.002
    摘要 ( 1332 )   HTML ( 71 )   PDF(717KB) ( 1566 )  

    “做中学”背后隐藏的是今古之变的时代问题,是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问题”。杜威是致力于解决社会转型问题的一个“策略行动者”。其“做中学”理论面对社会转型中的冲突,并通过解决这些冲突实现社会的进步。从社会理论视角看,它的基础是冲突论。“做中学”的社会理想是建设基于地方自治的现代民主公民社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做中学”的“做”是“交流、交往、合作”和“实验”,还指“学生自治”。真正的“做中学”是在意义感通的自治共同体中通过“做”去“学”,在意趣盎然的深度民主生活中学。 因此,“做中学”不仅是一种教育理论,而且是一种以冲突论为核心的、致力于解决社会民主转型问题的社会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普职分流政策的变迁:脉络、结构与逻辑
    金金, 程天君
    2023 (6):  26-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6.003
    摘要 ( 1125 )   HTML ( 21 )   PDF(760KB) ( 1106 )  

    改革开放迄今四十余年间,普职分流政策的有效落实为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国家经济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未来时期,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普职分流也面临诸多争议与挑战。深入理解当前分流矛盾与明晰未来政策走向,还需“面向历史”,而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的审视不失为有效途径。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文本可以发现,我国普职分流政策变迁呈现出以政府为主导的渐进性制度变迁特征,经历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职恢复、从“追求效率”到“注重合理”的分流探索、高校扩招冲击下的分流滑坡与“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普职融合四个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国家治理改革与“以人为本”文化观念的转变作为“深层结构”推动政策发展,微观行动主体与政策间的互动也为其变革带来契机。理性看待普职分流政策的“路径依赖”与政策变革、充分发挥制度背景对政策的引导与推动作用、建立“分散决策”与“多元合作”机制等是突破制度梗阻、实现路径优化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革与发展
    融合育人:学校与基层社会关系的历史脉络、现有经验与关键对策
    卜玉华, 齐姗
    2023 (6):  38-4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6.004
    摘要 ( 305 )   HTML ( 19 )   PDF(962KB) ( 279 )  

    近百年来,我国学校与基层社会的融合育人关系经历了两次从融合走向脱嵌的过程,致使当前出现双方自育与育人都不力的困窘状况:一边是学校教育责任无限增加,无力或无意承担对基层社会文化教育的建设责任;一边是基层社会的文化自育能力不足,同样也无力分担学校教育的责任。当前,在我国社会治理日益向县域下沉和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趋势下,学校与基层社会的有效融合育人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建设任务。就国内外融合育人的现有经验和管理体制来看,均不足以重建学校与基层社会融合育人的新愿景。关键对策既需要学校转变身份,以“共同体形象”重构的基层社会的融合育人关系,把参与基层社会文化建设作为已任;也需要重建新枢纽,以“融合育人中心”作为学校与基层社会的融合育人载体。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高考制度下家庭背景对高中生科目选择的影响分析——基于浙江省2017—2020届高考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张建珍, 梁晓雨
    2023 (6):  47-5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6.005
    摘要 ( 496 )   HTML ( 33 )   PDF(1227KB) ( 1123 )  

    科目选考是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为探究家庭背景对高中生科目选择意愿及学业成就的影响,以浙江省2017—2020届新高考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交叉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家庭背景越有优势,学生越容易获得高学业成就。(2)家庭背景对学科选择有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经济资本正向影响学习成本较高学科的选择,家庭数理化理念正向影响偏理学科的选择,家庭文化氛围正向影响偏文学科的选择。(3)个人因素如性别和学科成绩仍是影响科目选择意愿的关键因素,主要体现为男生和优绩学生更青睐理科。需出台相应政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合理进行科目选择,进一步促进教育机会公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格局与演化——基于2003—2018年省域面板数据的供给侧分析
    张学敏, 赵国栋
    2023 (6):  59-7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6.006
    摘要 ( 360 )   HTML ( 23 )   PDF(1700KB) ( 582 )  

    基于供给侧视角构建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随机前沿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2003—2018年研究生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Kernel密度曲线、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计量模型对效率值的时空演化、收敛性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表现出稳步上升的变动趋势,但整体效率偏低且值域范围仅在0.255和0.321之间;空间上呈现出东部均值(0.428)>东北均值(0.341)>中部均值(0.245)>西部均值(0.170)的梯形分布格局,而增长率却正好相反。此外,高值与高值、低值与低值省份集聚稳固,在样本期内未发生明显的时空跃迁。传统β收敛模型和条件β收敛模型均显示全国收敛态势明显,并随着教育规模的有序扩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得到进一步强化,但对于不同地区影响的方向和强度则不尽相同。因此,国家应实施因地制宜的资源配置策略、构建以强带弱的资源共享渠道、疏通提质增效的资源转化障碍来加速提升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在协同推进中形成空间联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龄社会背景下老年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研究:四省市老年学习现状的调研报告
    吴遵民, 王丽佳, 邓璐, 杨珂珂
    2023 (6):  78-9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6.007
    摘要 ( 473 )   HTML ( 21 )   PDF(1300KB) ( 391 )  

    对不同地区老年人群学习需求与学习参与的实证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老年阶段的学习意愿普遍较低。调查还显示现有教育体系提供的老年教育明显匮乏、经费支持严重不足、信息渠道严重不畅、教育场所开放力度明显偏小。同时,不同老年群体在学习意愿与所获支持方面亦呈现迥异的状态。构建适应老龄社会的教育体系,需要立足于终身教育的视野,并在“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理念的指引下,重视多样化、开放型的老年学习资源与机会的提供,同时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建立以老年人需求为本的终身学习体系,以保障所有老年人学习机会的均等与公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育
    美育评价智能化平台与实验教室建构——基于美育教学与美感体验过程
    赵伶俐, 经刚
    2023 (6):  92-10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6.008
    摘要 ( 555 )   HTML ( 23 )   PDF(1119KB) ( 1012 )  

    美育教学必须在审美活动与美感体验中进行,美育评价也理应是伴随审美活动而进行的“过程性、体验式”评价。在目前艺术素质测评已取得的相关成果基础上,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探索构建了政府美育督导(Z)、教师美育教学(X)和学生审美素养发展(Y)等三大维度构成的美育评价指标体系,重点阐释在美育实验教室环境下实施美育教学,通过网络、GPS定位和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智能技术,实时实地收集、发送和分析与教师教学相应的学生审美学习活动的身心反应数据,以支持对学生审美素养的“过程性、体验式”美育评价。近代实验美学、现当代神经美学、美育心理学等,从不同程度为这一美育评价平台建设提供了实验、理论和技术支持。据此,有望还能推广构建出一套适应于整个教育教学评价的智能化方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审美动机:教育游戏的张力与困局——破茧而出的自主学习新纪元
    刘革平, 陈笑浪, 黄雪
    2023 (6):  108-11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6.009
    摘要 ( 378 )   HTML ( 28 )   PDF(949KB) ( 845 )  

    教育游戏也称“教育电子游戏”或“电子教育游戏”,是智慧教育产业发展中热点。电子游戏令人迷恋,但加上“教育”二字后在应用层面却遭遇了重重阻碍。游戏审美动机理论揭示了喜欢玩游戏是人类的天性,人们自愿遵循一定的规则(社会性),然后享受游戏中的自由、想象、创造和愉悦。网络调查显示电子游戏业界对诱发形式审美动机的视听觉因素等尤其关注;而国内外教育游戏的应用研究,无论对形式或是内涵审美动机的关注都存在盲点。近年来,元宇宙概念的提出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开设,为泛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未来提供了新的可能。与此同时,教育游戏的从业者和应用者,包括游戏厂商与设计者、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和学生,也都有必要提高审美与人文素养,以此催生出高品质的教育游戏在应用层面走出困局,释放出更大的育人潜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项工具开发:如何才能测评学生美术素养?
    李健, 宋乃庆, 王诗梦, 孙小坚
    2023 (6):  118-13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6.010
    摘要 ( 575 )   HTML ( 31 )   PDF(1019KB) ( 711 )  

    美术素养测评是学校美育质量监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过去长期不受重视,使美术素养测评在我国发展滞后,严重制约学校美育的高质量推进。鉴于目前国内缺乏美术素养测评工具的开发,本研究探析了小学生美术素养测评维度及其权重,并首次使用项目反应理论构建了小学生美术素养测评工具,该工具包含25道试题,分别考察了感知识别、美术表达、创意联结和审美鉴赏四个维度。预测试结果发现,本研究开发的测评工具整体难度适中且分布合理,区分度较高,信效度较好。试题难度分布范围较广,可对不同素养水平的学生进行测试,整套试题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美术素养能力状况。研究从东、中、西部选择有代表性5个省15个区(县)的城市、乡村学校,共抽取3695名小学生对测评工具进行实践验证,结果发现模型和题目拟合度良好,绝大多数学生在测验题目上的作答能够较好地体现美术素养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师队伍建设
    效率还是价值: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逻辑困境及其张力调适
    苏强, 蔡晓卫
    2023 (6):  133-14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6.011
    摘要 ( 284 )   HTML ( 24 )   PDF(685KB) ( 514 )  

    近些年来盛行的国内高校教师评价活动,科研导向、定量方式、绩效至上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反映出只重事实层面的合理性而轻价值层面正当性的现象。高校教师评价取向与标准主要非来自理论逻辑的自洽,而是现实中外部力量对高校学术生态的强力介入及其与高校博弈的结果,进而形塑了教师的工作生活方式以及学术信念与行动偏好。因此,从价值层面对时下评价制度的结果逻辑、计数逻辑与绩效逻辑予以全面检思,继而调适教师评价目的性与工具性价值间的张力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