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奇, 湛中乐. 校外培训机构的法律地位及其规范意义[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9): 116-126. |
[2] |
蒲蕊, 崔晓楠, 钱佳. 合作型学校文化何以影响教师教学策略——基于教学效能感、组织承诺的中介效应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7): 89-99. |
[3] |
任海涛, 孔仲渊. 教育法典背景下“教育法律主体”的体系化[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5): 112-126. |
[4] |
张静, 郑杰, 崔海丽, 张丽君. 学校教育如何助力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基于聚类分析的探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5): 72-82. |
[5] |
唐汉卫, 张红, 高星原. 社会与情感能力如何影响学生的公共参与?——基于第二轮SSES测评数据[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5): 99-111. |
[6] |
蔡茹, 张新平, 姚继军, 周世科. 校长积极领导力何以重要?——论其在学校背景与学生成绩之间的中介效应[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2): 92-108. |
[7] |
董标. 教师概念的发明——长时段、大空间的教育学基础知识勘探学试验[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12): 1-62. |
[8] |
涂诗万. 两种对立的教育本质观:解析伊万·伊利奇对杜威的批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12): 82-98. |
[9] |
劳凯声, 吕伟艳, 马暄皓. 教育法学话语、体系与研究方法的演进与定位[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10): 1-12. |
[10] |
余若凡, 申素平. 论教育法学研究的双重进路[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10): 13-22. |
[11] |
胡劲松, 樊冲. 教育法学研究应增强教育学自觉[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10): 23-39. |
[12] |
蔡海龙. 法典化背景下教育法学研究方法的反思与重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10): 40-51. |
[13] |
卜玉华, 齐姗. 融合育人:学校与基层社会关系的历史脉络、现有经验与关键对策[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6): 38-46. |
[14] |
余胜泉.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3): 62-71. |
[15] |
蔡慧英, 董海霞, 陈旭, 顾小清. 如何建设未来学校:基于智能教育治理场景的前瞻与审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9): 45-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