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2-09-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教育理论
    公共道德义务的认同及其教育
    金生鈜
    2012 (3):  1-6. 
    摘要 ( 1345 )   HTML ( 23 )   PDF(927KB) ( 1570 )  
    公共道德义务是公民为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造福的重要条件,是良序社会和公共福祉的基础。公共道德是维护社会共同合作,创造繁盛社会的道德风尚,它保证每一个公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承担公共道德义务,是公民的公共理性的表现。公共道德的认同与个人道德修养不同,是个人作为自由、平等、理性的公民对于共同生活的价值、原则或规范的承诺和实践。培养公共道德是道德教育的核心。一个好的教育实践,能够依据公民理想,站在公共性的立场,培育公民积极承担公共道德义务的品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交往与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建构
    叶飞
    2012 (3):  7-14. 
    摘要 ( 1147 )   HTML ( 112 )   PDF(849KB) ( 1389 )  
    学校公民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公民知识体系的传授和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要培育一种公共交往生活和公共氛围,以此来奠定更为坚实的生活实践基础和伦理实践基础。在公共交往生活中,学生的公共理性、公共德性和公共行动能力将得到更有效的锻炼、实践和培育。学校的公共交往生活在形式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参与式交往、社团式交往、论辩式交往和服务式交往等等,它们都将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最终实现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与使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习惯的意蕴、特质与改变路向:教学文化变革的视角
    肖正德
    2012 (3):  15-22. 
    摘要 ( 1250 )   HTML ( 24 )   PDF(848KB) ( 1588 )  
    教学习惯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带有自觉性和潜意识特征的教学行为,是特定教学行为方式的直接存在和教学观念文化的显体,它存在于一切教学文化活动方面。教学习惯具有保守性、自动性、二重性等文化特质。改变旧的、坏的教学习惯,养成新的、好的教学习惯,是教学文化变革中教师面临的一种挑战性的活动。教学习惯的改变是在日常教学生活变革中进行,通过优秀教学文化的示范引领及教学制度文化的惩戒堵塞,从日常教学生活的点滴细微处着手,经由持久的日常教学生活实践陶冶来完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学校教育法》制订的现状与展望
    黄欣
    2012 (3):  23-28. 
    摘要 ( 1770 )   HTML ( 24 )   PDF(844KB) ( 1526 )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相继颁布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教师法》等八部有关教育的法律与法规,但至今尚未制定教育领域中涉及对象范围最广、人数最多、作用最为重要的《学校教育法》。然而,制订《学校教育法》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校权责分明机制建立的必要保证,是明确学校法律地位的内在需要,也是处理学校安全事故的权威依据。当前,《学校教育法》的制定具有丰富的国际经验和实践基础。《学校教育法》的早日出台,已不仅是学校的心声,还是保障年轻生命及其教育权益的必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仪式的形态、特点及功能:道德教育的视角
    倪辉
    2012 (3):  29-33. 
    摘要 ( 1187 )   HTML ( 23 )   PDF(848KB) ( 1527 )  
    通过对大学仪式的形态、特征与功能的分析,研究表明,大学仪式的主要形态是通过仪式、庆典仪式和纪念仪式;大学仪式的主要特征为主旨内涵的教育性、文化性;教育形式的规模化、工业化;建构特征的表演性、象征性;规律呈现的例行性、周期性;大学仪式的主要功能体现在身份认同与组织凝聚、道德教化与价值认同、历史传承与文化传播、情绪体验与情感升华等四个方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大学绩效管理的制度基础探究
     ——基于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视角
    史璞, 孟溦
    2012 (3):  34-39. 
    摘要 ( 1059 )   HTML ( 24 )   PDF(847KB) ( 1550 )  
    在新制度主义社会学中,制度构成的基础要素包括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性要素,组织存在于一定的制度基础上并服从合法性机制。借助于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解释力,文章对大学绩效管理的制度基础及其取得合法性的手段进行探究,分析了大学绩效管理中存在的制度性问题,并就构建和优化绩效管理体系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西部地方高校发展中的策略空间
    张烨
    2012 (3):  40-48. 
    摘要 ( 972 )   HTML ( 23 )   PDF(845KB) ( 1273 )  
    策略空间的创生、利用和把握是西部地方高校获得发展的重要方式。策略空间取决于协商的机会、互动的状态;取决于行动者在特定情景中的利益一致性;取决于不同类型资源的可交换;取决于行动者对于结构规则中的模糊性和可变通性的识读、体悟和践行能力。西部地方高校发展进程中的策略空间可以是基于重大政策主题而生成的策略空间,也可以体现为无重大政策主题下基于地方高校主动协商、互动而创生的策略空间,还有可能是基于其他行动者鼓励、暗示甚至直接推动而被动生成的策略空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殊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1、郭文斌,2、陈秋珠
    2012 (3):  49-54. 
    摘要 ( 1338 )   HTML ( 433 )   PDF(852KB) ( 2253 )  
    为比较准确地了解国内特殊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研究利用Bicomb软件及SPSS软件对从中国知网中查询到的2000-2010年的850篇文献绘制了特殊教育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特殊教育研究热点主要围绕两大主线和四个领域展开。两大主线为:发展的宏观与中观研究和残疾人与特殊群体的研究;四大领域包括: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特殊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各类特殊人群的安置与教育、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康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学
    动力系统观视野下的青少年发展研究
    1、周丽华, 2、李晓文, 2、乌阿茹娜
    2012 (3):  55-59. 
    摘要 ( 1458 )   HTML ( 27 )   PDF(846KB) ( 1928 )  
    动力系统观提倡从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来看发展,对当前发展心理学方法论探讨具有影响力。就青少年转折与发展而言,动力系统观视角指出青春期特有的动力系统活动状态形成了青少年探索敏感性,这也构成了主动性发展的潜在趋势。这些倾向影响着青少年在其成长空间中的吸引子和斥子状态的选择。因为发展是形成于个体与环境各子系统的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发展研究需要比较分析典型类型的青少年的变化过程,从中提取发展过程的普遍性特点。而有效的发展引导和问题干预应该在个体发展敏感点搭建合适行为转折的桥梁。动力系统论的相关研究,对青少年发展过程研究的策略和量化方法也有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具身-生成的意识经验:神经现象学的透视
    1、陈巍, 2、郭本禹
    2012 (3):  60-66. 
    摘要 ( 1355 )   HTML ( 23 )   PDF(855KB) ( 1546 )  
    意识现象的特殊性使得认知科学亟需一种全新的研究进路来整合意识的主观性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神经现象学主张将现象学与神经科学结合起来探索意识经验,并基于自我感、自主感与拥有感、幻觉性身体拥有等研究证据论证了意识经验是具身-生成的。意识具有主观性或经验性,其不仅依赖于生物体的具身结构,而且延展与嵌入到外部世界之中,并通过脑内大尺度神经活动而生成。虽然上述设想仍然存在争议,但却在科学研究背景下拉近了意识经验与大脑活动之间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距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播效果研究与学习理论关系之解读
    王光荣, 梁敏学
    2012 (3):  67-71. 
    摘要 ( 1253 )   HTML ( 17 )   PDF(844KB) ( 1633 )  
    传播效果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传播学自诞生之日起便深受心理学的影响,因此传播效果研究自然也烙上了心理学的印记;作为传播学重要基础学科之一的心理学,目前已具备多种研究方法和相对完善的研究体系;由于研究对象的交叉,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的理论与传播效果研究之间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心理学有望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方面为我国传播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使我国传播学研究早日突破重复和模仿欧美的桎梏,创造独立的研究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alling与使命:中西文化中的心理学界定与发展
    张春雨, 韦嘉, 张进辅
    2012 (3):  72-77. 
    摘要 ( 1573 )   HTML ( 19 )   PDF(849KB) ( 2354 )  
    Calling成为近年来西方职业心理学关注的新焦点。Calling概念起源于新教改革,经历了从宗教性到世俗性的转变过程。对calling的中文翻译为“使命”,使命在中国的概念演化过程与calling相似,内涵相近,但也存在中西文化差异。使命为职业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它有助于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生活满意度和人生意义感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国内相关研究可从概念界定方面入手,进一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考察使命感的作用,并可将职业使命感与一般使命感分别进行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史
    古代《诗经》教本的历史演变
    1、张蕊, 2、俞启定
    2012 (3):  78-83. 
    摘要 ( 1206 )   HTML ( 17 )   PDF(905KB) ( 1935 )  
    经学教育是古代教育的主体内容,《五经》之一的《诗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使用过多种教本。从先秦到清末,《诗经》教本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变:从原典教本到注释教本,从多家教本到统一教本,从学术著作到应举专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大学》“日新”思想的价值意蕴
    孙德玉, 王恒
    2012 (3):  84-88. 
    摘要 ( 1441 )   HTML ( 19 )   PDF(844KB) ( 1605 )  
    《大学》“日新”思想包括“自新”、“新民”和社会“惟新”几个方面。它根植于良知,形成于教化,完善于自求,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用之于修齐治平,无不恰到好处。“日新”精神养成之路径是“八条目”,行动的先后顺序是修身为先为本,治平为后为末;养成之时间是终其一生,所及范围包括人生活动的所有场所。“日新” 思想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思想源泉,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清书院改制与近代学制建立的本土基础
    张传燧, 李卯
    2012 (3):  89-96. 
    摘要 ( 1301 )   HTML ( 17 )   PDF(848KB) ( 1395 )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既是外国教育浸润影响的产物,更是中国传统教育自身适应时势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是中西教育交融演变的产物。晚清书院在实现自身转型的同时,无疑也对近代学制的建立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面对外来文化教育的强烈冲击,晚清书院开始进行自我调适与更新,其在办学体系、办学宗旨、课程内容、管理体制、图书资源等方面基本具备了向近代学校转型的主观内在条件。清政府的两次书院改制诏令更是直接促成了传统书院迅速向近代学校的转型,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教育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化进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