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郑隆威, 贺安娜, 齐长永, 胡碧皓, 顾小清, 洪道诚. 认知回响:学习者智能体的出声思维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43(5): 30-43. |
[2] |
黄昌勤, 钟益华, 王希哲, 韩中美, 魏同权. 从单智能体到多智能体:大模型智能体支持下的激励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证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43(5): 44-56. |
[3] |
周勇. 大变局中的民族复兴与教育改革——现代中国教育学的兴起及其范式演变[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43(4): 1-8. |
[4] |
康永久, 何芳. 一种城市教育学的可能性[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43(3): 36-46. |
[5] |
李晓萱. 把文化带回来:我国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资本理论省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43(3): 47-57. |
[6] |
郑金洲. 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学基本概念的类型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43(2): 1-9. |
[7] |
温晓情, 冯建军. 中国特色教育学标识性概念建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43(2): 10-18. |
[8] |
尹坚勤, 克劳迪娅•朱迪奇(Claudia Giudici). 对话“瑞吉欧”: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与国际瑞吉欧儿童中心主席克劳迪娅·朱迪奇的对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43(2): 119-126. |
[9] |
张华峰, 史静寰, 郭菲. 求知、修身与发展的统合:国际比较视野下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43(2): 19-33. |
[10] |
孙彩平, 葛丹丹. 中国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动态演变及生态系统模型建构——基于三轮大样本实证调查[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43(1): 96-112. |
[11] |
[德]底特里希•本纳(Dietrich Benner). 现代教育学和社会教育学的起源和实用性的十大论点[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9): 33-41. |
[12] |
彭正梅, 陈丽莎, 吴月竹, 施芳婷, 邓莉. 迈向共同的“世界文学”:论启蒙与文化辩证中的中国比较教育新使命[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9): 42-55. |
[13] |
李政涛. 概念研究为什么重要?——构筑教育学建设与发展的概念基石[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8): 1-8. |
[14] |
李林. 早期儒家哲学中的教育隐喻探微[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7): 100-113. |
[15] |
谢爱磊, 覃云云, 刘群群. “后知后觉”与“随波逐流”——精英高校农村籍大学生就业能力管理的反身性叙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7): 1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