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9-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教育理论
    从“理性人”到“理性生态人”#br# ——论教育观的后现代性转向及重构
    刘炎欣,陈婷
    2013 (3):  1-7. 
    摘要 ( 763 )   HTML ( 29 )   PDF(1011KB) ( 2459 )  
    “理性人”教育观是现代以理性为核心的教育观,处于备受责难的时代困境中。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审视“理性人”教育观,批判和解构其时代局限性,重构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理性生态人”教育观是教育学发展的必然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困境与理论悖论
    樊改霞,王嘉毅
    2013 (3):  8-16. 
    摘要 ( 854 )   HTML ( 125 )   PDF(1019KB) ( 2831 )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与政策在教育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它也越来越多地在教育制度层面、课程设置层面以及教学方法层面面临严峻的困境,实践困境背后是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悖论。公共立场的教育正是试图关注个人自由与集体权利、文化多元与核心文化价值以及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等紧张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解读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文本依据辨析
    ——兼论“教育目的”概念的拟人化使用问题
    郭良菁
    2013 (3):  17-24. 
    摘要 ( 1040 )   HTML ( 30 )   PDF(944KB) ( 2318 )  
    当前解读杜威“教育无目的论”依据的是《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三段文本,均被译为“目的”的两个英文词其实含义有别,所谈的问题也有差异。其中两个文本宜解读为“教育无结局”或“发展无止境”,另一个文本则针对教师在教育行动中的思维过程,指出“教育目的”概念的拟人化理解和使用对教育过程的危害,使教育者的行动变成机械的过程。更进一步,杜威针对教育者构思“目的”时常见的错误,为这一思维过程提出了几个规范。深入解读后一种“教育无目的论”,可以给课程编制者和教师正确对待“预定教育目的”提供深刻的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校公民教育的组织困境:基于公共性匮乏的分析
    叶飞
    2013 (3):  25-32. 
    摘要 ( 795 )   HTML ( 29 )   PDF(942KB) ( 1506 )  
    学校公民教育面临着源自于组织生活的公共性匮乏的困境,这种公共性的匮乏集中体现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学校组织主要遵循着垂直型的权力结构,使得组织内部呈现出显著的权力等级性,阻碍了公民关系在学校生活中的形成;二是学校组织的管理逻辑依然是控制与“物化”的逻辑,使得学生难以获得主体性的公民身份,因而也难以形成深刻的公民体验和公民认同;三是学校组织的目标导向是人力资源的“生产工厂”,这与培养好公民的育人目标出现了严重的背离。在公共性匮乏的状态下,学校组织将成为公民生活和公民教育的障碍,制约学校公共生活氛围的发展。为了使学校组织成为公民教育的促进力量,必须克服组织中的权力独占性、管理控制性以及私益的膨胀性等,从而建构民主的公共生活空间,最终促进学生的公民品质的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虚拟现实技术在特殊儿童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王庭照,许琦,赵微
    2013 (3):  33-40. 
    摘要 ( 981 )   HTML ( 1006 )   PDF(963KB) ( 3711 )  
    虚拟现实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既是一种新的尝试,又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课题。本文阐述了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在肢体障碍儿童、视力障碍儿童、听力障碍儿童及其它类型特殊儿童教学、治疗与训练中的应用研究,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1)联系特殊儿童评估专家,制订科学的治疗和评估标准;(2)尊重特殊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3)强调人文关怀和回归主流,强化各类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4)结合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实际,争取多方人员的积极配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学
    作为其他可能选择的主体性
    ——与伊安?帕克教授谈理论心理学
    王波
    2013 (3):  41-48. 
    摘要 ( 937 )   HTML ( 29 )   PDF(949KB) ( 2356 )  
    理论心理学的未来发展需要想象一种超越“心理学”的、作为其他可能选择的人类形象。这种“非心理学的”理论建构致力于分析使“心理学”得以可能的文化-历史形式,以及主体如何根据心理学生产的概念和范畴思考和行动。这意味着心理学要研究的对象正是被它自己生产出来的,并在生活世界中经验性地被再生产出来。由此主体就被心理学化了。故理论心理学要击破和重构似已成为固定之物的“心理学的”“范畴”和“概念”。心理学化的主体被改造成一种适应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市民主体或心理学个体。作为马克思的解放议程最具弹性的替代性方案,心理学成为心理学化的主体理解自我与社会的中介。而理论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想象超越了这种心理学化限制的人类形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正与之相关,通过它我们得以超越互相再生产的资本主义及其心理学。而中国理论心理学家需要像批判地检讨那些从西方进口的心理学那样质疑土生土长的“心理学”的各种形式,并促使人们发展出新形式的反抗性的主体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狄尔泰的描述心理学及其历史效应
    王申连,郭本禹
    2013 (3):  49-55. 
    摘要 ( 1344 )   HTML ( 1062 )   PDF(945KB) ( 4064 )  
    狄尔泰是科学心理学开创时期一位举足轻重却长期被埋没的心理学家。他首次提出了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描述心理学”概念,并创建了浪漫主义传统的描述心理学思想体系。他主张在心理学人文科学观指导下,通过基于体验的内部知觉、对体验表达的解释以及对客观精神的理解的方法,描述整个心理生命结构系统、心理生命的发展和心理生命的差异。他的描述心理学为后来的描述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第三势力”心理学以及当代质性心理学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思想来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造力基因组学研究
    衣新发,王小娟,胡卫平
    2013 (3):  56-62. 
    摘要 ( 1032 )   HTML ( 1095 )   PDF(958KB) ( 3694 )  
    在人类的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基因组学的相关知识和系列研究方法显示出较强的交叉学科张力,其与认知科学和行为科学的交叉学科即是认知/行为基因组学。在这一新兴交叉学科背景下,自2005年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九项有关创造力基因组学的研究。这些研究揭示,多巴胺、5-羟色胺递质系统中的有关基因,与精神疾病高度相关的基因neuregulin 1的多态性和精氨酸后叶加压素受体多态(AVPR1A)等与被试的一般创造力和舞蹈、音乐创造力等存在显著的相关。创造力基因组学可能是解开人类创造力起源之谜的新机会,在此背景下,“第二代认知科学”框架下的创造力研究范式转型、创造力的领域特殊性及其测量,以及精神疾病和创造力的关系等都可能成为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对社会规则的认知发展研究述评
    刘国雄,李红
    2013 (3):  63-69. 
    摘要 ( 924 )   HTML ( 123 )   PDF(947KB) ( 2754 )  
    儿童很早就对道德和习俗领域的基本的社会规则表现出初步的理解,他们的道德认知逐渐地从他律转向自律,并与其心理的发展密切相关;儿童很早就在多个判断标准上对习俗规则和道德规则做出了区分,他们对社会习俗的认知则从绝对性、普遍性向相对性、具体性转变;随年龄增长,儿童的个人世界越来越丰富,尤其是年长儿童、青少年越来越多地将个人领域从道德和习俗领域独立出来。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大大丰富了社会领域理论,对有关社会规范的教育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史
    百年中国乡村学校教学变迁的历史轨迹
    ——基于颐村学校教育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容中逵
    2013 (3):  70-78. 
    摘要 ( 918 )   HTML ( 24 )   PDF(953KB) ( 1573 )  
    通过对晚清至今颐村小学环境、教师、教学、学生四要素的系统历史人类学考察,可以发现百年中国乡村学校教学变迁呈现出如下历时态:在发展实况上,晚清时期作为传统儒家缩影的私塾几近常态、民国时期私塾的地位及功能与新式学堂并驾齐驱并有僭越之势、新中国成立三十年间是村小的蓬勃发展期、改革开放后村小逐步萎缩而被乡镇中心小学所取代;在发展趋势上,学校布点由大变小、传统师道由强变弱、教学内容由土变洋、教学形式由多变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课程变革看近代“新教育”探索
    曾毅
    2013 (3):  79-84. 
    摘要 ( 788 )   HTML ( 21 )   PDF(987KB) ( 1741 )  
    中国近代课程变革与近代“新教育”探索密切相关。从洋务运动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近代课程在课程观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践上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反映出近代“新教育”五方面的探索:一是培养具有“新人格”的国民;二是推行普及教育,提倡男女教育平等;三是崇尚实学真知和生活能力养成;四是关注儿童兴趣和个性特长发展;五是注重教学方法探索和创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教师专业教育的兴起与困境
    荀渊
    2013 (3):  85-91. 
    摘要 ( 825 )   HTML ( 23 )   PDF(954KB) ( 1383 )  
    教师专业教育在美国的兴起,肇始于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对教师职业提供的服务质量的要求,具体表现为遵循大学专业教育的发展逻辑——以相应的组织形式发展专业所需的专门知识并与专业实践建立关联——逐步确立其在大学系统中的专业教育地位。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教师教育机构及其专业知识系统的变革居于核心位置,教师专业组织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过,当1980年代政府开始主导改革后,美国教师专业教育不得不面临一系列的发展困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美中小学历史课程标准》及其论争
    陈波
    2013 (3):  92-92. 
    摘要 ( 855 )   HTML ( 21 )   PDF(933KB) ( 1298 )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制定的《全美中小学历史课程标准》在美国教育界和社会上引发了持久争论,特别是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围绕《标准》的大辩论,表明双方都力图将中小学历史教育纳入自身的价值系统,同时也反映出教科书之争实质上是对美国的“人心之争”、“未来之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